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数字化曲面体层片(Digital Panoranic radiography,OPG)及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通过对OPG和CBCT上上下颌骨前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牙槽骨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的测量,以CBCT测量值作为标准,分析OPG上上下颌前牙区、前磨牙区及磨牙区在牙槽嵴顶处及根尖处的牙槽骨水平失真率及垂直失真率情况,为临床评估牙槽区骨量提供依据,提高临床操作的成功率。方法:1、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河南省口腔医院就诊且同时拍摄有数字化曲面体层片及锥形束CT的患者影像资料60例,上下颌各30例。OPG和CBCT拍摄时间间隔不超过3周。影像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于标准体位和头位条件下拍摄,图像清晰。2、利用OPG和CBCT各自配带的软件分析系统分别测量OPG和CBCT上上下颌前牙区、前磨牙区以及磨牙区等六区的牙槽骨线性距离。每个区域内的测量内容包括三组:①牙槽嵴顶处水平距离,即测量牙槽嵴顶处代表牙位的近远中径宽;②根尖处水平距离,即测量各区域内相邻牙位根尖之间的距离;③垂直向根长,即测量各区域内代表牙位的骨内根长。3、以CBCT测量值为标准,利用失真率计算公式:失真率=(OPG测量值—CBCT测量值)/CBCT测量值×100%计算求出OPG上牙槽嵴顶处的水平向失真率、根尖处的水平向失真率及垂直向失真率。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可信区间为95%。结果:1、上下颌各区域内水平向及垂直向失真率如下:上颌磨牙区牙槽嵴顶处失真率平均值为2.16±9.83%,根尖处失真率平均值为3.24±12.02%,垂直失真率平均值为0.55±13.51%。上颌前磨牙区牙槽嵴顶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8.38±9.98%,根尖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3.40±11.22%,垂直失真率平均值为4.44±10.76%。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顶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0.38±12.12%,根尖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8.48±14.34%,垂直失真率平均值为-1.23±8.46%。下颌磨牙区牙槽嵴顶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3.14±8.14%,根尖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3.23±12.06%,垂直失真率平均值为1.88±9.50%。下颌前磨牙区牙槽嵴顶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1.17±9.48%,根尖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4.76±13.10%,垂直失真率平均值为-0.36±6.67%。下颌前牙区牙槽嵴顶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1.87±10.78%,根尖处水平失真率平均值为12.15±18.35%,垂直失真率平均值为-7.84±8.78%。2、除上颌前磨牙区外,上下颌各区域牙槽嵴顶处水平向失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各区域根尖处水平失真率变异较大,各区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各区域垂直向失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上下颌各区内不同组之间失真率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内三组失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磨牙区、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牙区内三组失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数字化曲面体层片上失真率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上颌前磨牙区及下颌前牙区。2、除个别区域外,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上垂直方向的失真率较水平方向失真率小。3、磨牙区水平向及垂直向失真率相对较小且稳定。4、上下颌不同牙槽骨高度处其水平向失真率变化较大,根尖处水平向失真率较牙槽脊顶处水平向失真率大且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