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组织模式,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企业的大量积聚,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严重困扰着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产业集群生态化是集群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生态化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立足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利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评述研究进展→相关基础理论分析→现状考察与总结→发展动力分析→发展模式设计→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的逻辑思维过程展开,层层递进,较全面、系统地对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演进动力、发展模式及发展水平评价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论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石:产业集群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分别阐述了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与生态特征;循环经济的内涵和3 R原则的数学模型;产业生态学的基本内涵、理想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及生态效率论;对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阐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定义、要素、结构、功能、目标和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接着对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进行了一般性分析。阐述了我国产业集群的总体状况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资源消耗、资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然后对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动力与演化过程展开全面分析,分别论述了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分析认为:生产资源、市场需求、公众监督和政策导向的交互作用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可以从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四个方面增强集群生态化的活力,保持系统的自协调、自适应和自增强的演化发展能力,形成完善的自组织机制,。
其次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提出我国三种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依存型模式、平等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然后根据产业集群生态化系统中企业之间生态关系的不同特征,运用逻辑斯蒂动态发展模型对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运行稳定性进行分析,为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竞争共生运行所实现的综合效益要小于独立状态下的综合效益;偏利依存型共生发展模式中核心企业的综合效益总是大于其独立经营时的效益,核心企业是受益者;双向依存型的共生发展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稳定,极容易受到共生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的影响,要尽量避免采用的一种共生发展模式;在平等互惠型共生模式下,只要共生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生态化系统的综合效益均大于各自独立经营时的综合效益。同时对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
此外通过对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维度建立了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三维效益的动态协调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递阶层次、结构较为合理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一般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多种评价方法分析探讨后,根据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选择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测评模型。
最后在前面有关产业集群生态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和贵港制糖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具体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实践进行分析,旨在对前面有关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要素结构、演化发展、发展模式、支撑体系和综合评价等理论研究进行实际论证。
综上所述,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演进动力、发展模式、支撑体系和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为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