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个学术问题,要么是理论深化的需要,要么是实践体验的呼唤。研究德育叙事方法,主要是基于我的工作实践感悟。我在学生工作一线,遭遇过很多棘手的案例。我曾在工作中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试图以礼服人、以情动人,纠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偏差,让他们口服、心服加佩服,结果好几次遭遇“防火墙”。我深感很多时候教育者把道理讲清楚了,但在受教育者那里不能入脑入心,不能外化于行,更不能固化为本。与其抱怨不如反思为什么我们用心而教育对象不上心、为什么我们苦心而教育对象不动心、为什么我们热情教育而教育对象不动情、为什么我们倾情而教育对象不领情。教育引导既要注重把理论讲通,把道理讲透,又要注重把理论讲精,把道理讲新,避免教育内容远离现实生活,避免空洞说教造成内容“骨感”。教育者应创新发展大学生愿意倾听、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在2014年中央对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这些论述直接和间接跟德育有关,其中暗含的道理是,叙述道理、传播价值观需要必要的叙述方法做“包装”,使正确的道理在一定的方法“包装”下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本论文设计为导论和六章。导论阐述选题意义、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阐释德育叙事方法的涵义、内容和本质。德育叙事方法是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教育目的、达到思想教育效果而精心选择或精心设计的说理方式方法。德育叙事包含“叙”和“事”两个方面,是传输什么道理和如何传输道理两者的统一,是思想魅力和方法魅力的双重结合。“事”指的是“讲什么”,“叙”是“如何讲”;“事”是存在,“叙”是方法。德育叙事方法有其内在逻辑,这个逻辑由事、理、情、境构成,合规律性也合目的性,具有美的价值意蕴。德育叙事方法本质是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动选择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第二章和第三章聚焦德育叙事方法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发展。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德育理论中寻求德育叙事方法的理论指导。德育多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叙事方法必须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中寻求方法论借鉴。第三章探究中西方德育叙事方法的历史发展,并总结归纳了中西方德育叙事方法的特点。德育叙事在我国经历了从故事法到德育叙事方法再到德育叙事模式的发展历程。国外对叙事的阐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集》和奥斯汀的《忏悔录》。在国外,叙事法是儿童道德教育常用的方法。古今中外,很多经典案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萨克斯劝说罗斯福总统签署“曼哈顿计划”等,说明叙事方法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能改变一个僵局、难局、困局,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地步,甚至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本章特别探究了宗教叙事、民间叙事、网络叙事和大学校长德育叙事的特点。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研究德育叙事方法运用。论文认为,叙什么事和如何叙事是德育叙事方法的两个基本问题,叙事者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决定德育叙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否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问题。当前,德育的三条途径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课堂教学有困境、教育育人有困惑、实践育人有困难,倒逼着教育者在正确和管用之间寻找结合点。这种情况下,叙什么事很重要,如何叙事和谁来叙事同样重要,甚至叙事方法、叙事者往往比叙事内容更加重要。可以认为,德育叙事方法是在叙事内容正确和效果管用之间不匹配时的被迫选择,但这个被迫选择含有教育者为寻求结果向好而改变的主动性,是被迫状况下的主动“变招”。第六章聚焦德育叙事方法评估,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德育叙事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德育叙事方法评估不仅体现在结果方面,也体现在过程方面,是过程和结果的融合,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匹配,也是现实效果与潜在效果的统一。德育叙事方法的结果,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本上,也体现为教育者理念和方法的改变和优化上。德育叙事方法评估,是为了更加优化德育叙事方法,使德育叙事过程更加顺利,结果更加圆满,效果更加恒久。本论文的可取之处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把德育叙事方法研究跟文学、语言学结合起来,从文学、语言学中汲取德育叙事方法的智慧。尽管文艺学的叙事和德育叙事的归宿不一样,但在“叙”这个角度有交集。二是聚焦故事法叙事、情境化叙事、一招式叙事和网络叙事,是我最近几年工作的感悟和顿悟。三是德育叙事方法评估部分,我提出不仅要评估受教育者,也要评估教育者。不仅要评估教育者的德育叙事是否合规范,也要评估教育者是否在教育别人、改变别人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有意或无意的达到自我改变和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提高是教育的最理想境界,这一境界既可望也可及。四是我亲历的学生工作案例以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叙事案例在论文中有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