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探测器上双玻色子WZ产生截面的精确测量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1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Monte-Carlo模拟数据测量双玻色子W±Z的产生截面,来检验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标准模型预言W±Z的产生截面是29.4pb,W-Z的产生截面是18.4pb。欧洲核子中心(CERN)所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提供了中心能量为14TeV的质子-质子对撞束流,运行在LHC上的ATLAS探测器被用来探测W和Z粒子。双玻色子WZ的研究利用了ATLASCSC模拟数据,其中包括了触发信息、探测器刻度和位置修正。双玻色子WZ的测量是通过测量W和Z衰变产生的三轻子末态(eeve,eeμv,μμev,和μμμv)进行的,其中W衰变到一个带电轻子和中微子,Z衰变到一对电荷符号相反的轻子对。有关WZ事例的判选、探测效率和本底压制都将详细讲述。经过分析,对于积分亮度1fb-1的数据,我们可以观测到53个W±Z信号事例和8个本底事例,信噪比达到了6.7。双玻色子W±Z在pp→WZ+X(√S=14TeV)时的测量截面为:σ*Br=53.43-10.0+6.5fb(包含了事例判选效率),这和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是相符合的。最后介绍了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BoostedDecisionTree(BDT),以及如何利用TMVA(ToolkitforMultivariateAnalysis)软件包进行BDT物理分析。
其他文献
自从Denk(1990)等人首次论述了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扫描成像以来,以二次谐波等非线性效应作为信号源的多光子显微技术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因其具有非线性光学成像所特有的高空间
在有机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中,极化率的计算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共轭有机分子化学结构具有低维特性,掺杂或光激发可以在分子链中产生孤子,极化子,激子和双激子等元激发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不同于经典物理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特征。在量子信息学领域,量子纠缠被当作极为重要的资源广泛地用于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集编码、量子密钥分配和量子计
在有效质量近似下,本文采用数学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的六个参数的尝试波函数,利用变分法数值计算了有限深垂直耦合单、双、三量子点中浅施主杂质体系的束缚能。本文分别计算了
标准模型(SM),是描写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SU(3)c()SU(2)L()U(1)Y规范理论。它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电弱统一理论所预言的弱中性流的发现为Weinberg和S
格点QCD预言,在极高温度和密度下,禁闭的强子物质将会经过相变到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态。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可以提供这种产生解禁闭夸克物质的高温高密条
发明了一种真空辅助化学/电沉积方法(Vacuum Assisted Electroless Plating, VA-EP),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已给定的微孔、多孔结构内进行原位的金属微粒沉积,以形成网络状薄膜,此法可广泛应用于催化、表面处理、电池及材料金属化等领域。对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 IT-S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