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先前经验在记忆测验中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我们将记忆分为:需要意识主动参与、提取以往经验的外显记忆和不需要对过去特定的经验进行有意识的回忆,但其会在某种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概念一经提出,便立刻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更是强烈吸引研究者们的目光。无论是早期以脑损伤患者作为被试的研究中;还是随后以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特征的正常个体的研究中,均观察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分离,并由此行程了多重记忆系统模型,并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可。而无损伤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虽然在以此为手段的大量研究中观察到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但我们也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作业时的脑激活区域或加工进程存在重合或相似之处;那么这些重合或者相似之处是否代表着两类记忆之间的重叠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采用时间分辨率较高的ERP技术来探究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是否存在重叠;如果两类记忆在相同变量的作用下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两类记忆之间存在着联系。实验1可以说是一次尝试性的探索:我们利用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加工水平条件,来探究相同条件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新旧效应的变化情况;目的在于:探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会在相同的编码条件的影响下呈现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的ERP波形或者变化趋势。实验中被试进行“学习—测验”任务,记录其内隐记忆测验和外显记忆测验阶段的ERP成分;实验结果表明:深加工水平与浅加工水平条件所诱发的ERP波形均比新刺激诱发的波形偏正,呈现出显著的新旧效应;而且加工水平条件的作用下两类记忆的N400波形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这显示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可能存在重叠部分,即两种记忆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实验2是对实验1的验证和进一步拓展;我们将记忆研究的另一经典范式“定向遗忘范式”引入内隐记忆的研究之中,目的在于:进一步探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联系是否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之中。在实验2中,我们采用了三种编码条件,分别是:(1)定向记忆条件、(2)定向遗忘条件、(3)新刺激条件;其中以新刺激条件作为基线水平;记录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各种条件下的的ERP波形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并且300ms开始,两类记忆的ERP波形均表现出明显的新旧效应;无论内隐记忆还是外显记忆的P600波形上,即两种记忆类型的相同变量的影响下发生了相同的变化,从而进一步验证来两类记忆之间的重叠的存在。由上述结果可知: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行为结果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在脑电方面,虽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波形潜伏期及其激活的脑区域在整体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窗口内,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波形表现较为一致,这说明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存在着重叠部分。因此,传统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分离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两类记忆之间存在着重叠部分;即内隐和外显记忆是即分离又联系的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提速和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建设中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现阶段,政府地价的收益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农地征用,即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
从理论上分析了涂料的老化机理,介绍了伪装涂料抗老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高耐候性伪装涂料的最新进展,指出了伪装涂料抗老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己内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外观呈白色的粉末或者结晶,用手触摸有油性感,主要是用来生产聚酰胺切片,同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制成工程塑料或者锦纶纤维以及塑料薄膜等,可
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下,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创新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存量和研发能力,更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创新网络——其能否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知识和创新资源。作为孕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或大纲)关于阅读教学的阐述,与国家教委1986年制订的《全日制小学浯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过渡大纲)、1988年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各种太阳能热泵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串联型太阳能热泵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模拟研究,通过改进系统配置和控制策略来优化系统运行。除此之外,结合规
通过广泛调研、研讨、论证,形成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建立高效、自主、开放、全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的搭建和体系的运行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高速公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效益高、辐射广的优势,它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高效、快捷的同时也常伴随着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学术型培养模式为主向以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