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其倬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仕宦经历丰富。他既是显宦,又是汉军旗人,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诗人。高其倬一生在政事上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在文学上,刻苦读书,热衷于诗歌创作,有《味和堂诗集》六卷留存于世。虽然他在为官期间偶有被贬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他的仕途较为顺遂。然而顺遂的仕途并非他内心真正的追求,他对归隐的渴望,使他一生都在仕宦与归隐之间挣扎,仕与隐的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多重的身份、仕隐之间的矛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其倬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仕宦经历丰富。他既是显宦,又是汉军旗人,是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诗人。高其倬一生在政事上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在文学上,刻苦读书,热衷于诗歌创作,有《味和堂诗集》六卷留存于世。虽然他在为官期间偶有被贬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他的仕途较为顺遂。然而顺遂的仕途并非他内心真正的追求,他对归隐的渴望,使他一生都在仕宦与归隐之间挣扎,仕与隐的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多重的身份、仕隐之间的矛盾和长期在外为官的人生经历使高其倬的诗歌在较充分反映清初的社会现实之外,也在思想感情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梳理了高其倬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并阐释了选题意义。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考证了高其倬的家世与生平。第二章考察了高其倬的交游情况,按其交游对象身份的不同,分为高氏族亲、同僚及僧人处士。第三章阐释了高其倬的诗学主张,将其诗学主张分为诗歌本质论和诗歌创作论两个方面。第四章全面解析高其倬诗歌的题材内容,按其题材分为政治民生诗、咏史怀古诗、纪行诗、题画咏物诗和酬赠贺悼诗五类。第五章从文体形式、艺术手法、诗歌语言和审美风格四个方面概括高其倬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文体形式方面,高其倬的诗歌众体兼备、五古尤高,具有诗题长、组诗多的特点;在艺术手法方面,他常用比喻、拟人、对比和夸张等多样的修辞手法,巧用意象,以学入诗,体现出他娴熟的艺术技巧;在诗歌语言方面,他善用叠词、多用量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在审美风格方面,他的诗歌呈现出中正平和、雄浑豪放的多样风格。结语部分评价高其倬在清初诗坛上的地位及其诗歌所具有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对汉阿语言方位词“上”进行了综述,然后以现代汉语“上”的功能和用法为依托,详细描写了汉阿两种语言“上”的语义和句法功能,通过从两者方位意义、隐喻意义和引申意义三个方面对比发现,从方位义来说,汉语的“上”可以同时包含分离、接触和包容三种位置关系,而阿语则要用三个词来分别对应这三种方位关系。然而,同一语境中,不同阿拉伯国家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介词。在表示空间方位时,“上”一般位于NP的后面,构成
趋向动词“起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目前,趋向动词“起来”与日语中相关表达的对比研究还不够具体深入。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偏误探源的部分,会结合日语来说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已,重点都不在汉日语言的对比上。此外,由于这些研究的语料基本选自语料库、留学生作业或者调查问卷,能够加以对比分析的语料较为缺乏。所以,这就导致现有有关趋向动词“起来”与日语中相关表达的对比研究都是点到为止而不够全面深入的,这不利于
口语课是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语言技能课,口语教材是教学的依托,而课文是口语表达的示范,对教学的进行和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现有文献中对专项进行口语教材课文的研究较少。选取了《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2、3)、《发展汉语初级口语》(2)和《体验汉语口语教程》(3)中的课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教材考察和学生调查,希望对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及相关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从交际角色、人物设置、话题、课文情景、交际场所、
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在大规模平行语料、端到端大模型和充足计算资源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在标准数据集上表现出优秀性能,但在朝汉神经机器翻译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学位论文针对朝汉翻译任务中朝鲜语低资源、曝光偏差、译文多样差三个问题,研究了基于强化学习和质量评估的朝汉神经机器翻译方法。首先,针对朝鲜语资
在现代汉语中,“给”字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变体和表现形式。大多数学者把“给”字结构中的“给”字看作动词、介词、助词或附缀。本研究认为,随着“给”字语法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给”字已派生出作为被动标记,即功能性语态短语中心语(Voice P head)的用法,用来指示受事与动词短语中心语之间的被动关系。然而,与现代汉语典型被动标记“被”相比,“给”字的语法化程度较低,仍保留了作为动词或
有关汉语语法结构的内容比较丰富,如汉语的主要句式,像“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还有我们最常见句式:“是……的”句式。讲到“是……的”句式,外国学生往往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句式,但事实上它属于汉语里面的特殊句式之一,而且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句式。因此,本文使用了调查问卷法,对马达加斯加汉语学习者习得“是……的”句式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出各个偏误出现的频率。然后找出偏误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
本论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语法调查大纲的使用,考察了浙江仙居方言中类“的”语法成分的功能分布与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1)仙居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后缀包含“哇[?ua24]”、“口[1ko42]”、“喔[?uo(?)2]”三个不同的形式。状态形容词和复杂拟声词等语法单位在句子中作谓语和补语时,必须附加状态形容词后缀。2)仙居方言区分名词化标记“喔[?uo(?)2]”和定语标记“个[k?(?)2]
本文研究中国手语语料库中的高频词及其标注问题。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对高频手语词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进行跨语言对比,发现中国手语高频词与其它手语、有声语言相比之下的共性和个性。二是对手语高频词本身的结构进行语音和词法层面的分析,结合手语语言学的知识更好地处理语料库中手语词的标注问题。我们发现中国手语语料库前500高频词涵盖了近80%的词频分布,对前100高频词的分析中发现:相比于汉语,中国手
外语类院校在不同时代担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使命,当今外语类院校培养的是怎样的外语人才、外语类院校是通过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外语类院校的师资结构能否支撑其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一一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论文从日本外语类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结构三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考虑到样本的多样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本文在国立外语类高校中选取
秦良玉是出生于明末四川忠州的一位历史人物,其事迹见诸《明史》本传,已成为重庆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相关研究也被列为重庆地域文化热点与重点。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与秦良玉相关的正史、野史、家谱、地方志和文学作品等材料为研究依据,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秦良玉形象的构建与演变,继而探析时代变迁下文人看待秦良玉视角的变化:明清时主要从忠义角度塑造秦良玉;晚清时主要从女性角度结构秦良玉;清末后主要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