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采用食饵法成功建立家兔AS模型的基础上,对动脉血管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观测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变化,以阐明ICAM-1在AS形成中的作用,同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食饵法诱导的血管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的部分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研究方法:新西兰纯种雄性大白兔60只,按清洁级动物分笼喂养,体重1.8-2.4Kg,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20只:喂饲普通颗粒兔饲料;AS模型组(AS组)20只:予高脂饮食喂养;阿托伐他汀组(AT组)20只:高脂饮食喂养,同时予阿托伐他汀(4mg/kg.d)灌胃。分别于实验开始及第2、4、6、8周末5个时间点,记录兔体重。于实验开始随机抽取20只兔,空腹抽取耳沿静脉血行有关化验,并于试验的2、8周末随机处死每组兔10只,抽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脂、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及血清可溶性ICAM-1含量,同时取胸主动脉弓处血管制作石蜡切片,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ICAM-1免疫组化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定量测量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取胸主动脉中段标本平铺固定于玻片上,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研究结果:
1.C组兔主动脉无斑块形成。AS组及AT组动脉斑块均随时间延长而有所加大、增厚。但AT组病变较同期同部位的AS组轻。
2.超微结构变化:正常主动脉中段血管内皮细胞平行排列,与血管长轴同向,细胞呈梭形,细胞连接处为大小基本一致的球状结构,密集排列成铺路石状。高脂饮食2周AS组内皮细胞即明显增大肿胀,细胞间隙变小,细胞连接处结构变为豆荚样或橄榄球状结构,大小不一,体积增大,排列疏松。8周末时AS组内皮细胞明显变形,胞浆界限不清,部分细胞结构消失;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融合,未融合处间隙明显增大,内皮细胞表面有时可见散在棉絮状结构;细胞连接处结构形态不规则,大小极不一致。AT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也有变化,但其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同期AS组,且其形态更接近于C组。
3.C组血脂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而AS组和AT组血浆血脂水平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在2周末时较实验前及C组即均已明显升高(p<0.05)。但同期AT组各项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AS组(均p<0.05),
4.实验前后及三组间血浆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水平无明显差别。
5.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血清中未检测到可溶性ICAM-1表达。
6.AS组和AT组胸主动脉ICAM-1免疫反应阳性范围及程度均高于C组。AT组胸主动脉ICAM-1免疫反应阳性范围及程度均低于同期AS组。
研究结论:
1.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实验性家兔AS形成中胸主动脉中段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内皮细胞连接处结构的形态和排列变化随实验进程而愈加明显,但该处结构到底是何物质或结构,尚待进一步研究。
2.ICAM-1在胸主动脉的表达随AS病变加重而增强,其参与了AS的发生和发展。
3.阿托伐他汀除了降脂外,还可通过抑制ICAM-1过度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发挥抗AS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