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襟翼及其在旋翼飞行器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00789563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尼襟翼是一种新型的微型流动控制装置,具有增升显著、构造简单、应用简便、可靠性高等优点。格尼襟翼的这些特点适合于在旋翼飞行器中使用,有利于缓解旋翼后行桨叶失速问题。本文针对格尼襟翼在不同流场状态下的气动特性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基于CFD方法、理论模型研究了格尼襟翼对旋翼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为自转旋翼和旋翼的构型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建立了翼型加装格尼襟翼的气动分析模型,针对直升机翼型在低速和跨音速条件下加装格尼襟翼的的流场结构和气动特性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格尼襟翼主要通过对翼型后缘边界层的介入来改变库塔条件,从而形成后缘涡系结构来影响宏观流场流态。针对翼型几何外形与襟翼后缘涡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翼型几何外形会影响格尼襟翼涡系的微观结构,翼型的弯度特性有可能是影响涡系形态的主要原因。在低速条件下格尼襟翼能够显著增大直升机翼型的升力系数,在中高升力系数时能提高翼型的升阻比。在跨音速条件下翼型环量的增大和上表面激波位置的推迟,是格尼襟翼增升的主要原因。研究明确了安装角度对格尼襟翼气动性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襟翼安装高度才是影响格尼襟翼的最主要参数,在主动格尼襟翼设计中,控制伸缩高度比控制倾角变化更为有效。  针对格尼襟翼低头力矩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襟翼改进方案并开展了数值分析研究。相比格尼襟翼,相同迎风高度的弧形襟翼升力基本不变、升阻比略有提高、低头力矩减小。双侧襟翼同样能减小低头力矩,但会增大迎风面积而不利于翼型的减阻。提出了应用于低雷诺数条件下的格尼襟翼/前缘襟翼复合增升构型,研究表明组合增升设计能够显著增大翼型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  开展了格尼襟翼在旋翼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自转旋翼加装格尼襟翼的气动分析模型,在格尼襟翼的二维气动特性的研究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格尼襟翼的高度和展开位置对自转旋翼气动性能的影响,表明格尼襟翼降低了自转旋翼的稳定转速,减小了桨盘倾角,从而使旋翼的升阻比增大,1%c格尼襟翼的气动效率更高,在后行桨叶展开格尼襟翼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转旋翼效率。发展了旋翼加装格尼襟翼的气动计算模型,针对格尼襟翼在小型无人直升机旋翼上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格尼襟翼能够降低桨盘上的叶素迎角,缓解旋翼后行桨叶失速。在大速度、大载荷状态下,格尼襟翼能够降低旋翼的需用功率。结合变转速技术,格尼襟翼能够有效补偿旋翼转速下降后的升力不足,大幅降低旋翼的需用功率。  还针对格尼襟翼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应用所面临的气动问题开展了研究,如低雷诺数问题、临近空间的低雷诺数、高马赫数问题等。研究表明格尼襟翼在低雷诺数下仍然具有显著的增升效果,在低密度条件下还能提高翼型的升阻比,有利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增升减阻。
其他文献
电熔爆技术是我国一项完全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金属加工新工艺,其宏观表现为高能电弧的热作用,该技术在加工效率、可加工材料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在电熔爆加工中各加工工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机械、生物等设备都朝着小型化、高度集成化、高频化方向发展,设备内部部件的功耗越来越大,对散热系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多孔扁管作为一种新型的换热
预制破片战斗部在爆炸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高温高压爆轰产物并毁伤目标,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关键技术的研究为破片战斗部威力评价提供了重要支
蜂窝夹芯结构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显著的多功能特性而备受瞩目,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本文简述了蜂窝夹芯结构的发展应用概况及其构造和性能特点,回顾了近年来夹
近年来,我国军事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对喷气式发动及空间矢量发动机的需求极大,这些发动机依靠燃料燃烧而产生巨大推力。因此可以通过对飞机、火箭等发动机尾焰的检测来确定发动机的性能,进而提出改良方案,这些对于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的软肋发动机制造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射光谱层析技术(EmissionSpectral Tomography,简称EST)借助自身的非接触测温方式,正好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该技术也对火
学位
火星探测对人类深空探测意义重大,当前世界各航天大国都积极开展火星探测任务,目的都是为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火星EDL过程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
半导体纳米材料是航天器的星载微电子、微机械系统以及温差发电器的重要部件。为了实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热设计和热管理,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热输运性质和热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通过测量超声波传播时间来测量风速的三维风速仪,即三维超声风速仪,并分析它的特性。同时,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平均风速风向,并对该方法的性能
工程中的大部分结构需承受复杂多变的多轴循环载荷作用,甚至是随机载荷。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是由于多轴疲劳破坏机理很复杂,疲劳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