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淋巴系统是大肠癌等恶性肿瘤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判断其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外科手术及放射治疗的主要依据。大量临床和病理资料表明实体肿瘤经淋巴管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一个早期事件。但在过去的10年中,有关肿瘤转移的各项研究几乎均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血行转移上。由于缺乏特异的标志物,很少有学者研究有关淋巴管的形成及其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功能,有关淋巴管分子调节的确切机理也不清楚。近2-3年来,随着多种淋巴管特异标志物的相继发现,淋巴管新生(Lymphangiogenesis)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新热点。现已在多种肿瘤实验模型及原发人类乳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肿瘤中观察到了淋巴管的存在,但在肝癌、黑色素瘤中并无淋巴管存在的证据。所以,肿瘤内淋巴管是否严格限于某些特定的肿瘤,以及这些肿瘤内的淋巴管密度是否具有预后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已知的淋巴管生成因子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3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 和VEGF-D。两者均属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两者在结构上不同于血管新生因子VEGF,因为它们虽含有氨基和羧基末端水解前肽,但却保留了所有VEGF家族成员的核心区,该区包含有胱氨酸序列。其中VEGF-C是首要的促淋巴管生长因子,它的受体有VEGFR-3(又称Flt-4)和VEGFR-2,前者主要分布于成年组织的淋巴管内皮,后者则主要在血管内皮上表达,VEGF-C与VEGFR-3结合可促进淋巴管新生。迄今已有多项研究显示VEGF-C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但有关其表达与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city, LMVD)关系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类大肠癌中有无淋巴管新生,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WP=5>VEGF-C/VEGFR-3表达在促进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 大肠癌淋巴管新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目的:探讨人类大肠癌组织中有无淋巴管新生,并分析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5’-Nase-ALPase双重染色方法,对56例大肠癌和10例大肠腺瘤的淋巴管和血管进行染色,用背散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结果:1.1大肠癌新生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1.1.1 光镜下正常肠壁及腺瘤内淋巴管特点:淋巴管为5’-Nase染色阳性(棕色),血管为ALPase染色阳性(蓝色)。在正常肠壁内,淋巴管多与血管伴行,位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管腔较血管大,管壁薄,形态不规则。淋巴管在粘膜内围绕着腺体分布。一些散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也显示有弱的5’-Nase活性。腺瘤内未见明显淋巴管新生,淋巴管分布及形态学与正常粘膜相似,但其间质内可见大量蓝染的血管。1.1.2 光镜下大肠癌淋巴管形态学特征:肿瘤组织内部及周边可见大量淋巴管。位于肿瘤内部的淋巴管呈条索状,分布于癌巢之间,很少有开放管腔。肿瘤坏死区也可见淋巴管存在。位于肿瘤周边部的淋巴管则多呈扩张或极度扩张状态,偶可见到盲端、分支及瓣膜。无论肿瘤内部还是周边部的淋巴管均不与血管紧密伴行,而呈杂乱分布。1.1.3 背散射-扫描电镜下,肿瘤内部可见条索状脉管,有分支,可能为小淋巴管。肿瘤边缘可见多处小淋巴管,腔大,管壁较薄,管腔形状不规则,内无红细胞,管壁有较明显的瓣膜。透射电镜下,大肠癌边缘可见一淋巴管,腔大窄长,管壁较薄,形状不归整,管壁上有两个淋巴管内皮的细胞核,略突向管腔,淋巴管的管壁上有大量铅颗粒沉淀,电子密度较高。管腔内充满清淡的淋巴液。淋巴管周围的膜结构上也有少许铅颗粒沉淀,应用冷冻超薄切片5’-Nase染色充分显示了铅颗粒主要沉淀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1.2 LMVD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2.1 大肠癌LMVD与正常肠壁、大肠腺瘤LMVD的比较56例大肠癌LMVD为23.04±8.19, 正常肠壁LMVD为3.30±<WP=6>1.42,10例腺瘤LMVD为4.60±1.58。大肠癌与后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正常肠壁与腺瘤LMVD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 大肠癌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本组淋巴结转移35例,其中N0 21例、N1 20例、N2 9例、N3 6例,它们的LMVD分别是18.51±7.71、22.40±6.14、28.32±6.93、33.17±4.40,(P<0.01)。LMVD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关。结论:在人类大肠癌中存在着淋巴管新生,肿瘤细胞可能自原发灶脱落下来进入扩张的淋巴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大肠癌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第二部分 VEGF-C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目的:探讨VEGF-C表达在大肠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VEGF-C在大肠癌、腺瘤及正常粘膜中的表达。结果:2.1免疫组织化学正常大肠粘膜无VEGF-C蛋白表达。10例大肠腺瘤有3例呈VEGF-C阳性, VEGF-C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质,腺瘤间质未见到VEGF-C阳性细胞。56例大肠癌标本中VEGF-C阳性41例,阴性15例,阳性率为73.2%,其中(+) 6例,(++) 20例,(+++)15例。肿瘤间质部分不含红细胞且形态不规则的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