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消化道是指Treitz韧带开始到回盲瓣之间的肠道。由于中消化道长度很长,位置特殊(位于腹部深部),弯曲游离,而且,胃肠镜不能涉及,虽传统诊断方法不少,但特异性和敏感性很低。影像学检查如肠道钡餐、DSA血管造影、腹部CT及MRI等检查不能获得直接成像,受干扰因素较多,敏感性不高,传统检查方法有点“望尘莫及”。一般说来,中消化道疾病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不明原因出血、腹痛、腹泻等。疾病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血管性疾病、小肠肿瘤、憩室、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等,还有其它如NSAIDS肠病,肠系膜血管栓塞等。中消化道一直是消化道的盲区,由于检查方式的限制,中消化道疾病往往不能被正确诊断,从而导致疾病漏诊、误诊,并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一直以来,中消化道诊断成为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小肠镜(BE)和胶囊内镜(CE)的相续问世,使得中消化道可视性检查成为现实,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中消化道疾病的诊治现状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两者各有特点和优势,同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临床医学届对中消化道疾病的检测方法未达成共识和统一的标准,各医疗单位可能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采取经济合适的检测手段能够准确及时发现病变,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病情,而且可能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本课题研究比较单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中消化道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同时研究两者联合治疗,从而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使检出率和确诊率都得到提高,能够及时迅速治疗中消化道疾病。方法:首先选取35例可疑中消化道疾病患者,他们必须满足相关的试验要求,先对其行胶囊内镜检查,在此基础上再行小肠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25例CE检查有阳性发现,如能有效提示进镜方式根据CE检查结果选择经口或经肛SBE检查;10例CE检测阴性患者,以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为依据,判断经口或经肛SBE进镜方式,如检查未发现病灶,则选择另一种进镜,如无法评估则应首选经口进镜。行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患者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描述统计方法比较单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以及两者联合对中消化道疾病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检查结果分为以下几种: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完全由检出病灶解释,如出血患者发现了深大溃疡及新鲜出血灶),可疑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被检出的病灶完全解释,如腹痛患者发现了小息肉)和阴性(未检出明显异常)。病变检出率被定义为阳性与可疑阳性例数之和与总例数之比。病因诊断率被定义为检查的阳性结果能解释临床症状且无证据证明为其他原因所致者与总例数之比。(2)最终结果进一步分为几下几种情况,一是其中17例二者诊断均为阳性,而且诊断性质一致;二是其中5例二者诊断虽均为阳性,但诊断性质不一致;三是5例二者检查结果不一致,胶囊内镜为阴性,小肠镜为阳性,四是3例胶囊内镜为阳性,小肠镜为阴性,五为5例二者均为阴性。本试验研究两者中CE和SBE检查的总体检出率为71.43%和77.14%,诊断率为53.33%和75.67%,与大量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两者检出率非常接近,两者之间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SBE的总体诊断率高于CE。(3)对于小肠镜,进镜途径的选择对提高小肠镜的阳性发现率至关重要。胶囊内镜联合小肠镜,SB检查前均为进行过CE检查,CE检测结果对SBE检查有指导作用,25例CE检查阳性的患者,15例SBE根据CE结果提示,选择经口或肛检查,发现例阳性病变13例,阳性发现率为86.70%;无法判断部位10例,选择首先经口进镜,经口发现阳性病变5例,阳性发现率为4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高了小肠镜的检出率和诊断率。结论:(1)CE和SBE两者联合提高小肠镜检出效率,对于小肠镜,进镜途径的选择对提高小肠镜的阳性发现率至关重要。胶囊内镜联合小肠镜,SB检查前均为进行过CE检查,CE检测结果对SBE检查有指导作用;对于胶囊内镜无法确诊的患者,SBE可以取活检进行最后确诊。(2)CE对其对多节段性病变的诊断率更高,小肠单个或孤立性病变(如小肠肿瘤、小肠憩室、畸形)的检出率则低得多。对于高度怀疑癌的患者建议使用SBE。如果允许可以两者联合进行诊断,常规人群健康可使用CE,临床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以提高中消化道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