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预制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为该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初步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我们将16只小型猪均分为两组,制作了小型猪下颌角缺损的动物模型(A组8只小型猪行左侧下颌角截骨术,B组8只小型猪行双侧下颌角截骨术)。根据术前、术后的CT扫描数据,应用三维重建及快速成型技术制作获得三维头颅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个体化纯钛修复体。应用该个体化修复体修复16只小型猪左侧下颌角缺损。左侧均为实验侧,右侧(A组正常下颌角侧和B组单纯下颌角截骨侧)为对照侧。将实验侧和对照侧进行大体、光镜、电镜等方面的对照研究。在临床应用研究部分,我们采用该方法制备个体化下颌角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3例。结果: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钛修复体与缺损形态非常吻合,远期通过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可见钛修复体与骨之间逐渐形成完全的钛-骨整合。A组有1例小型猪于术后6个月出现感染,其余未见并发症。A组术后早期可以达到完全对称,但随着小型猪成长,实验侧(左侧)呈现出稍微小于正常侧(右侧)的趋势。B组单纯截骨侧(右侧)有小部分自愈,但仍明显小于实验侧(左侧)。在临床应用研究部分,患者的下颌角缺损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双侧基本对称。所有患者未见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快速成型技术预制的个体化钛修复体可将缺损下颌角恢复到正常形态,钛修复体与骨质发生理想的骨整合,该个体化修复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研究钛植入体在植入动物或人体后的钛离子扩散规律和产生的影响,以及钛植入体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构成变化,为钛植入体在临床的安全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实验组16只小型猪,各植入1枚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左侧下颌角缺损;对照组4只小型猪,未植入任何钛植入体。(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ICP-MS)对钛修复体植入前和植入后第1、3、6、12、18个月血清、尿、毛发中的钛离子水平、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植入后第3、6、12、18个月远处器官(包括肝、脾、肺、肾、颌下淋巴结、脊髓)中的钛离子水平进行定量检测。(2)应用X射线能谱分析(EDAX)检测钛修复体植入前和植入后表面元素构成变化和骨组织中钛离子含量变化规律,扫描电镜(SEM)观察钛修复体形貌变化。(3)光镜下观察植入钛修复体后邻近组织和远处器官的组织学改变。在临床研究部分:(1)我们应用ICP-MS检测了植入钛合金修复体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周、2周、1、3、5个月的血清、尿液的钛离子浓度变化,并分析变化规律。(2)应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对临床常用的钛接骨板进行分析,比较未植入和植入后6个月接骨板在不同深度、不同接触面的元素变化。结果: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1)钛修复体在血清、尿液、毛发、肝、脾、肺、肾、颌下淋巴结、脊髓的术后钛离子浓度均较术前和对照组升高。尿的钛离子峰值出现在术后第1个月,毛发的钛离子峰值出现在术后第6个月,其余均出现在术后第3个月。除肾脏的钛离子浓度下降不明显外,其余均在半年后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应用EDAX检测我们发现,随植入时间延长,钛修复体表面的钛含量会相应降低,SEM观察钛修复体表面变得粗糙。钛在骨中最远探测极限距钛-骨界面250-300μm左右。(3)术后3个月包膜有黑染现象,光镜观察存在黑色颗粒,但6个月以后黑染及黑色颗粒均消失。在长达18个月的术后观察中未见与钛植入体相关的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这种微量钛离子的沉积对周围组织并未造成明显的变性、坏死和引起局部病理性的增生。在临床研究部分:(1)患者血清钛离子浓度在术后第3个月到达峰值,随后下降;尿钛离子在术后第2周达到峰值,随后下降。(2)应用AES检测发现,术后6个月的钛接骨板在表面和10nm深度的Ti含量均低于未植入接骨板(P<0.01),接触骨组织面的Ca含量在表面和10nm深度均高于未植入接骨板和接触软组织面(P<0.01)。Ti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P<0.01),Ca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钛金属虽在体内有钛离子释放、沉积和元素交换现象,但均属微量,不足以导致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和金属沉着症。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但更为长期的植入安全性仍有待观察和研究。目的:观察下颌角缺损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术后咬肌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小型猪16只均分为两组,在A组左侧及B组双侧制作下颌角缺损模型。A组8只小型猪行左侧下颌角缺损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术,B组8只小型猪行左侧下颌角缺损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术和右侧咬肌剥离术。对术后第3、6、12、18个月CT扫描所得到的断层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分离咬肌数据,并通过分体重建技术对咬肌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A组小型猪的修复侧(左侧)和正常侧(右侧)、B组小型猪的修复侧(左侧)和单纯截骨侧(右侧)咬肌的体积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小型猪的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侧(左侧)的咬肌体积均小于正常侧(右侧),但双侧体积差距有逐渐缩小趋势;双侧咬肌体积在术后第3、6、12个月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6月P<0.01,术后第12月P<0.05),在术后第18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小型猪的纯钛修复体修复侧(左侧)的咬肌体积均大于单纯截骨侧(右侧),但双侧体积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双侧咬肌体积在术后第3、6、12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术后第18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体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利于咬肌体积的恢复,但仍小于正常体积。
其他文献
本报讯(记者赖名芳)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中国国家版权局联合主办、上海市版权局承办的“电影经济及文化价值与版权保护高端论坛”于6月19日—20日在沪举办。$$WIPO副总干
报纸
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用荒诞的手法成功刻画了当代社会幻灭的现状和当代人的迷惘、苦闷和空虚的精神世界。在虚无中刻画真实,荒诞中体现存在;在虚无中等待希望
目的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标本经分离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及配套试剂,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8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8株来源
牙周病是人类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组织破坏后常难以修复,因而如何使丧失的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协调一致的再生,并重新建立生理性附着关系一直是牙周病研究中的热点。
目的本研究调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便利选择2006年9月~11月在首都机场医院内科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和内科病
过去我们也与各医院一样使用市售定影剂,但需用药品种类繁多,价格高贵,又加之有时供不应求,因此我们便想办法配成了如下定影剂:处方:硫代硫酸钠 250克醋酸1.5毫升水加至100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在很多城市建设中都融入了滨水景观的理念。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极富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更是城市中天然的绿化带,在提高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进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促使人们进入市场化与信息化时代,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现代农业发展也需要信息化的推动。将
高压旋喷灌浆是利用能量较大的水、气同轴喷射切割搅拌地层,同时将凝结材料,如水泥浆,灌注掺搅地层,形成要求形状的凝结体,广泛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地基加固处理、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