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徽县某矿废渣地自然恢复的植被调查、土壤和植物取样检测分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某矿废渣地的植物种属、生境和植被特征。揭示了矿业废渣地植被在自然恢复状态下,其生境变化和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研究了某矿废渣地的土壤和野艾蒿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改良和目标植物的吸收重金属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某矿不同废弃年限的废渣地上已成功入侵定居了40种高等植物,隶属18个科27个属。优势植物菊科蒿属占物种总数20%、禾本科占有15%,豆科植物也出现在废渣地中。从千屈菜科灌木紫薇、苦木科的臭椿的出现说明,11年废渣地的自然植被恢复已进入植物垂直结构分布,初现草—灌—乔立体植被的雏形,并已形成了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稳定植被。(2)野艾蒿在废渣地的植被构成中担当先锋和建群种的角色,其物种优势度的重要值最高,在3年、6年和11年废渣地中分别为0.254、0.168和0.318。(3)野草莓、狗牙根两种植物的克隆繁殖和对生境的征服能力表现突出。碱茅、升马塘等植物休眠对策的发现是对植物生境对策的补充。(4)对某矿废渣地重金属全量分析,Zn的检测值最高为13420mg/kg,Pb次之为6298mg/kg。与对照地重金属含量为背景值比较,矿区废渣地土壤中的Zn、Pb、Cu、Cd的平均含量分别高出对照地各重金属含量的36.06、30.69、2.178和4.474倍。(5)野艾蒿从废渣地吸收重金属在体内分布为叶>根>茎,总体上植物的重金属含量表现地上部分都大于地下部分。野艾蒿对重金属Cu、Zn、Pb、Cd吸收积累,不属于超富集植物,是富集植物;它富集吸收重金属Cu的能力最强,它转移Pb的能力最弱。(6)野艾蒿根系对Pb有弱的滞留效应为36.59%,对Cu、Cd、Zn没有滞留效应,它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并且具有耐重金属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