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对于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基于国家整体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调节,中国也不例外,自198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推行的是全国性的总体货币调控政策。但是我国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并且各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金融结构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政策效果,出现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各区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同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不同于利率传导渠道、信贷渠道等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引起学者以及监管部门的重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考虑了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主体的主动性风险承担行为,重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联系。商业银行在不同货币环境下的风险偏好最终会表现在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等方面的信贷配置上。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较为频繁地使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执行定向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对于我国货币政策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基于风险承担渠道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入手,验证了通过风险承担渠道,货币政策产生了区域效应。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构建了商业银行与区域最终产品部门的行为方程,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本文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通过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了区域效应,同时风险承担水平对于经济产出的作用程度受到区域大型企业产值占比以及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影响。同时,本文通过实证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东部地区风险承担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率的促进作用最大。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因素,需要重视金融稳定。另外,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央行可以加强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域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