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萧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出现了财政失衡现象,进而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成为政策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重,对于财政政策的担忧也会随着未来几十年里政府支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人们普遍认为,当且仅当为了使财政赤字货币化而迫使中央银行印刷新货币时,财政政策才能引发通货膨胀。但是货币化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唯一途径的论断是一种误解。名义债券作为在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的主要形式,体现了未来名义基本盈余和货币创造的预期价值,价格水平的变化可以调整债务的市场价值与预期的实际回报保持一致。这就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不需要明确的货币化情况下,通过财政赤字会直接影响通到货膨胀。本文通过梳理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研究的文献,明晰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结合我国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明确我国宏观政策的特点。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在新凯恩斯理论的DSGE模型框架下对价格水平的决定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确定我国宏观政策的区制,并且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得到结论是:在2004-2015年间,我国的宏观政策体制主要表现为主动的财政政策和被动的货币政策的组合特征,在该政策组合下主动的财政政策具有任意性,并且通过相机抉择的税收手段和政府支出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再加上被动的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辅助支持手段,从而保证了该政策组合对稳定政府实际债务水平的控制,进而保证了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及价格水平的稳定。从该阶段的宏观政策特点来看,这一政策组合特征是价格水平的财政理论的充分体现。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我国的政策组合表现为主动的财政政策和被动的货币政策组合,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宏观政策区制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要实现区制转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求在货币规则中名义利率关于通货膨胀的弹性足够大,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稳定作用,为进一步采取主动的货币政策打下基础。第二,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债务的管理水平,使财政部门能够通过自身的收支调节被动的满足政府跨期预算约束,并且使政府债务水平得到充分支持并实现政府债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