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倾向、内在状态的信心水平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理性怀疑和不确定感是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主要症状之一。传统的强迫症定义提出,强迫症患者不仅怀疑自身的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知觉、决策等,还怀疑其他的内在状态,如感觉、偏好、愿望、信念等(Janet,1903; Rapoport,1989; Reed,1985; Shapiro,1965)。这些持续性的怀疑和对内在状态的不确定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认知,并产生一系列强迫症病理性行为,如强迫清洗、排序、检查等,表现出反复寻求外在保证或对外在确认的需求(Dar et al.,2000; Nedeljkovic, Moulding, Kyrios, & Doron,2009)。 Lazarov等人(2010)提出Seeking Proxies for Internal States (SPIS)理论,认为强迫症状与个体内在状态的主观信念缺乏有关,表现为强迫个体形成和依赖外部线索作为一种补偿策略,来获得可靠的内心体验,并且可能与对内在状态评价的信心水平降低有关。也有研究认为,强迫症个体的主观信念完整,并不影响对自身内在状态的知觉,而是因为对内心体验缺乏信心,才导致怀疑和不确定、依赖外部线索等一系列强迫症状的发生(Radomsky & Alcolado,2010)那么,强迫个体的主观信念、内在状态的信心是否会导致其对外在客观线索表现出更多的依赖呢?本研究基于SPIS理论,借助虚拟生理反馈范式,共同探讨强迫倾向、内在状态的信心水平对自我知觉的影响。研究一,采用帕多瓦问卷,从350名在校大学生中筛选出30名高低强迫倾向者作为实验样本,其中高强迫倾向受试者13人,低强迫倾向个体17人,通过考察高、低强迫倾向个体对自身肌肉紧张感进行主观评估,发现,与低强迫倾向个体相比,高强迫倾向个体在判断自身肌肉紧张感时,对外在客观线索更大的依赖,表现出更多的自我知觉效应,且对自身判断结果的信心水平更低。研究二,通过相同的虚拟生理反馈实验范式,采用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随机样本,操纵受试者对自身内在状态的信心,发现与控制组相比,信心破坏组更加依赖外在客观线索,但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与自我知觉效应并没有明显联系。研究三,考察高、低强迫倾向个体,并操纵其对内在状态的信心水平,发现:(1)高强迫倾向个体都比低强迫倾向个体更依赖外部线索评价;(2)强迫倾向、内心体验的信心水平与主观信念的缺乏确实有关,表现为高强迫倾向个体的主观信念缺乏受其信心水平的影响,低信心会加剧其主观信念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外部线索更强的依赖倾向,表现出更多的自我知觉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强迫症状与个体主观信念的缺乏有关,且这种缺乏导致对自身内在状态的信心水平降低,从而采取对外在客观线索的依赖作为一种补偿策略,缓解不确定感和怀疑。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强迫症病理机制的解释,并能够对强迫症状的认知治疗提供实证基础。但由于受试者来源于非临床样本,在临床应用上仍需后续研究检验和实践。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身体意象障碍和饮食失调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在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这些问题也日益加剧,尽管和西方样本比起来,东方群体体型普遍偏瘦。身体不满意和饮食失调容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国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世纪。在新的世纪里,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而高等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和造
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自身能够带来享受、幸福和终极的快活,所以闲暇是人的唯一本原”。我们正在步入闲暇时代,必须做好准备,以便未来更够适应不是以工作为中心,而是以闲暇
第一次下井,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尽管在新工人培训班上学到了不少安全常识,但那毕竟是书本上的东西,心里没有底,这次是真刀真枪,有了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记得那天班前会
通过刻画塑造有价值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事件,再现其中人物的高尚风范,反映具体事件的情景或性质,以此作为楷模或示意场所,产生了雕塑的纪念性作用。纪念,指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
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理论(Core Competency )是以组织战略角度为出发点,通过对组织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并最终实现提高组织绩效这一根本目的。目前,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