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玉米穗虫连年大发生,很多地块虫穗率达到100%,玉米产量通常减产一到两成,更严重的是玉米穗虫的为害会使玉米籽粒霉变,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不仅严重影响籽粒品质,黄曲霉毒素的强致癌性还会影响人们健康。由于玉米穗虫均为钻蛀性害虫,通常钻到玉米苞叶内取食籽粒或钻蛀穗轴。另外玉米植株高大,玉米雌穗又位于玉米中部,因此一般化学防治方法难于奏效。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3种玉米穗虫的发生规律,评价诱虫灯和性诱剂对3种玉米穗虫的诱杀效果,确定最佳赤眼蜂种类和释放时间,评价赤眼蜂的田间防效。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夏玉米全生育期害虫和天敌的系统调查,明确了夏玉米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玉米穗虫幼虫在夏玉米上的发生动态。夏玉米田主要害虫分属6目11科,不同玉米田优势种群不同,望都玉米田优势种群是玉米穗期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占总虫量的87.03%,河间堪泰园玉米田的优势种群是苗期的蓟马科Thripidae,占总虫量的47.16%。玉米田主要天敌共计6类,分属5目,其中蜘蛛目Araneae的数量最多,占总天敌数量的49.52%。3种玉米穗虫幼虫在夏玉米田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从拔节期开始持续危害到玉米收获期,在玉米灌浆期达到危害高峰;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始见于玉米抽雄期,持续危害到玉米收获期;而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出现的最晚,在玉米灌浆期桃蛀螟幼虫才开始出现,严重危害玉米籽粒。3种玉米穗虫在灌浆期后出现混合危害。2.利用诱虫灯和性诱剂对3种玉米穗虫成虫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确定了释放赤眼蜂防治3种玉米穗虫的时间。结果表明,棉铃虫第1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第2代发生高峰在7月下旬,第3代发生高峰在8月下旬;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在7月中下旬,第2代发生高峰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桃蛀螟成虫的越冬代和第1代种群数量很低,高峰期不明显,且不出现在玉米田,第2代桃蛀螟成虫数量增多,发生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中旬。综合来看,在夏玉米田,第2代棉铃虫成虫和第1代玉米螟成虫是重叠发生的,是释放赤眼蜂兼治这两种害虫的适期;而第3代棉铃虫和第2代玉米螟和第2代桃蛀螟成虫重叠发生,是释放赤眼蜂兼治这3种害虫的适期。3.为了评价2种商品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3种玉米穗虫卵的寄生效果,首先在室内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3种穗虫卵的寄生率。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37.6%、4.63%和51.28%;玉米螟赤眼蜂对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40.4%、3.67%和26.1%。综合比较,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寄生率最高,但是这2种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率均很低。4.为了评价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混合蜂种对玉米穗虫的防治效果,我们在同一时间(7月25日和8月2日)对不同生育期的玉米田2次释放赤眼蜂,放蜂后早玉米和晚玉米虫穗率分别为34%(对照为89.33%)和86%(对照为80.67%),结果表明早玉米区放蜂效果明显好于晚玉米田。同一播期的晚玉米田因放蜂时间不一样寄生效果也有差别,在7月25日和8月2日、8月25日和8月31日释放的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寄生率分别为92.31%、和88.24%,明显高于对照(70.79%),而8月13日和8月17日释放的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寄生率仅为64.13%,低于未放蜂的对照区;虫穗率调查结果表明三个时间段放蜂玉米田的虫穗率分别为86%、84%和92.67%,而未放蜂的对照区玉米虫穗率为80.67%,即释放赤眼蜂并没有降低玉米的虫穗率,而且玉米穗上的幼虫大部分都是桃蛀螟。田间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但是不能控制桃蛀螟种群数量,导致放蜂地玉米穗上桃蛀螟幼虫量很高,因而虫穗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