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现代”二元结构的整体文化语境中,施蛰存以其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充满乡村体验、童年回忆的成长环境为底色和参照,无论是描写都市分裂的人格,还是守望乡镇凄美的往昔,甚至是窥探历史人物内心的苦闷,他的小说创作都体现出中西冲撞、古今纠结的文化复杂性,其文化心理也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由乡村而城市、由传统而现代的时代特征。施蛰存借用文本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观照中不断进行着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以极强的审时度势、寻求平衡之道的意识,处理乡村与都市、欲望与理性、西化色彩与东方诗性等二元对立关系,对其采取了双面认同又双重否定的态度,即在对都市的渴望中反思乡村痼疾,又在对都市弊病的反思中审乡村之美;在对欲望和人性的发掘、启蒙中揭露人性禁锢,又在对欲望泛滥的反思中忧患文明陷落和道德崩溃;在具体的创作上,一方面大胆地运用西方现代技法,另一方面又采用东方诗学克服现代技法的非理性混乱。这种追求现代又渴慕传统的双向思维,这种文化观念、选择和立场的双重性存在,使施蛰存在新与旧、情与理、欲与德之间审慎地采取“依时而中”的方法,不断突围困境打破不平衡。施蛰存这种明确的文化意识,一直在促使他致力于用自己的方式执著于文化创造与会通的使命。纵观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都映照出这样一种不变的文化心迹。基于此,
本文选取施蛰存作为研究对象,以“施蛰存在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时的文化心理”为切入点,以“乡村”、“欲望”、“叙事”三个层面为构思线索,探讨“现代派”作家施蛰存在对待传统与现代关系时如何妥善执中平衡以解决矛盾、实践文学创造的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