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的文化心理——以施蛰存小说创作为例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现代”二元结构的整体文化语境中,施蛰存以其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充满乡村体验、童年回忆的成长环境为底色和参照,无论是描写都市分裂的人格,还是守望乡镇凄美的往昔,甚至是窥探历史人物内心的苦闷,他的小说创作都体现出中西冲撞、古今纠结的文化复杂性,其文化心理也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由乡村而城市、由传统而现代的时代特征。施蛰存借用文本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观照中不断进行着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以极强的审时度势、寻求平衡之道的意识,处理乡村与都市、欲望与理性、西化色彩与东方诗性等二元对立关系,对其采取了双面认同又双重否定的态度,即在对都市的渴望中反思乡村痼疾,又在对都市弊病的反思中审乡村之美;在对欲望和人性的发掘、启蒙中揭露人性禁锢,又在对欲望泛滥的反思中忧患文明陷落和道德崩溃;在具体的创作上,一方面大胆地运用西方现代技法,另一方面又采用东方诗学克服现代技法的非理性混乱。这种追求现代又渴慕传统的双向思维,这种文化观念、选择和立场的双重性存在,使施蛰存在新与旧、情与理、欲与德之间审慎地采取“依时而中”的方法,不断突围困境打破不平衡。施蛰存这种明确的文化意识,一直在促使他致力于用自己的方式执著于文化创造与会通的使命。纵观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都映照出这样一种不变的文化心迹。基于此,   本文选取施蛰存作为研究对象,以“施蛰存在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时的文化心理”为切入点,以“乡村”、“欲望”、“叙事”三个层面为构思线索,探讨“现代派”作家施蛰存在对待传统与现代关系时如何妥善执中平衡以解决矛盾、实践文学创造的独立精神。
其他文献
本文对兼书说的集大成著作,即王筠《说文释例》(以下简称《释例》)中的兼书说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参考古文字资料,对《释例》中相关字例逐个考释,重新得出每个字的六书归类,从而证
针对l台采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新建的350MW超临界W火焰炉,采用数值计算研究了拱部二次风率与墙部三次风率(R2/R3)比分别为15%/43.89%、25%/33.89%、28.35%/30.54%及35%/23.89%时对
期刊
@@
在中国当代文坛,韩少功被誉为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和“当代值得期待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时期,即回顾“文革”反映社会现实的“反思”时期、透过传统找
凌叔华“五四”之初登上文坛,便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她的小说宛若一枝素兰,散发着幽淡的清香。凌叔华的小说擅长描写被时代遗忘的闺房少女的不幸命运和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新贤妻良
叙事作为一种人们解释世界的方式与人的心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存在意义和个体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心理的重要部分,文学叙事通过语言这一艺术形式解释人的心理,阐释世界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