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巴蜀地区祠庙会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在全国范围也属前列,自古以来,民间社会形容其在场镇中分布数量之多称为“九宫十八庙”,实质上也是对场镇中这类祠庙会馆建筑的通称,概括了在场镇分布的祠庙与会馆,其中祠庙建筑根据祭祀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神祗、名人先贤祠庙与宗祠。祠庙建筑根植于以万物为有灵的鬼神的崇拜,早期主要由官方兴建为主,之后在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发展,在民间广泛分布的祠庙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神祗、名人先贤祠庙与宗祠,它们与地方民俗文化密切关联,体现了广泛的民间性,是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巴蜀地区会馆是伴随明末清初移民运动而大量出现的建筑类型,它团结同乡或同行。虽然祠庙会馆中自然神祗、名人先贤祠庙、宗祠、会馆虽然具体功能有所区别,但它们的共性在于承担了场镇群体各类的聚集性的公共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空间形态上,祠庙会馆以院落为核心构成了场镇中尺度突出的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作用于场镇的空间环境。祠庙会馆与周围环境、场镇联系紧密,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其中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建筑群体组合、与环境相结合的手法,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提炼。巴蜀祠庙会馆与场镇空间环境研究以大量的文献史料与田野调查为基础,有别于以往研究祠庙会馆建筑单体本身,以祠庙会馆与周围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乃至整个场镇相互关系与空间组合为研究主体。试图探究巴蜀祠庙会馆与场镇或场镇中的建筑、环境所组成群体的空间形态与空间环境特色,也是祠庙会馆与场镇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论文前两章分析了巴蜀地区祠庙会馆的整体概况,归纳了祠庙会馆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试阐述祠庙会馆对场镇空间环境的基础离不开其公共社会属性。第三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祠庙会馆布局对整个场镇集群空间环境的影响,结合案例与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分析其中的要素的组织方式、空间结构、历时性的演变。第四章从中观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祠庙会馆与周围环境的群体空间组合与场所空间环境的营造特色,用类型学的分类方法,对其与广场、街道、建筑群体空间组合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五章分析祠庙会馆的自身的建筑空间环境特色与形成的每个场镇独特的视觉景观特色。第六章浅析了祠庙会馆与场镇空间环境的现状和对保护、发展的展望与思考。本文希望能够以点带面,对巴蜀祠庙会馆群体空间环境特色做一个相对完善的研究和总结,并为传承巴蜀地域建筑文化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