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行交通具有机动灵活、绿色环保、可便捷衔接其他交通方式的特点,是短距离出行的理想方式。然而,近年来城市机动化出行比例日益升高,慢行出行空间被不断挤压,慢行交通出行环境逐年恶化。调查研究表明,慢行交通路网普遍存在专用道缺失或不连续的情况,引起慢行出行不安全、不便捷等主要问题,这是阻碍居民选择慢行出行的首要原因。本文根据慢行交通环境调查显示的核心问题,提出改善慢行交通环境的重要方面—连通性,以此为基础,研究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改善对慢行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论文从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基本需求和现状问题出发,设计了出行环境对慢行交通行为影响调查问卷。问卷获取了居民对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感知情况,并提出在特定道路引入慢行交通专用道,改善慢行出行连通性,调查不同出行距离场景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偏好,最后调查了出行者的个人属性和出行特性。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分析了慢行交通出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论文重点选择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出行距离和换乘次数等因素来构建出行方式选择模型。论文首先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SEM)来研究居民出行环境感知对慢行交通使用行为的影响,将出行环境感知分为感知便捷性、感知连通性、感知安全性、感知设施完备性四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用若干测量变量进行测量,结合出行者对慢行交通的态度潜变量、是否有自行车构建了理论模型。在AMOS中拟合出了结构方程理论模型路径系数,得到了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慢行交通使用行为明显受到出行环境感知的影响,其中出行者感知安全性和感知连通性潜变量对慢行交通使用行为影响最强,感知便捷性对其影响次于二者,感知设施完备性影响最弱。对感知安全性和感知连通性潜变量影响最强的测量变量分别是慢行道与机动车道隔离情况和慢行道连续性。接下来,论文选取了北京市动物园路为研究案例,研究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改善对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论文通过增设动物园路慢行交通专用道以改善该区域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连通性,构建了考虑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出行距离和换乘次数、小汽车和自行车保有情况等因素的通勤出行方式选择NL(Nested Logit)模型。根据参数标定结果计算出动物园路慢行交通专用道设置前后通勤出行方式的分担率,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动物园路慢行交通专用道的设置对动物园路附近区域居民通勤出行结构的影响。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园路慢行交通专用道的设置显著提升了慢行出行分担率,和中长距离下地铁出行分担率,降低了公交和小汽车出行分担率,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慢行出行分担率的提升越来越不明显,而小汽车出行分担率的下降也越来越不明显。论文最后给出了北京市动物园路慢行交通专用道设置方案,对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采用半封闭式设计,在动物园路南北两端分别通过天桥和慢行专用相位出入动物园路的最佳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