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磁流变阻尼器具有优异磁控阻尼特性,其机械结构简单、动态范围宽、功耗低、输出力值大、响应迅速、可逆性好、鲁棒性强等优点使其在冲击缓冲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考虑到冲击振动往往伴随发生频率低、持续时间短、振动能量大等特点,磁流变缓冲器应当具备行程大、动态范围宽、响应时间短等特性,而相应的磁流变液应当具备高悬浮稳定性、高屈服强度、低零场粘度等特性。该文针对磁流变缓冲器在冲击应用中的需求与挑战,采用理论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流变阻尼器具有优异磁控阻尼特性,其机械结构简单、动态范围宽、功耗低、输出力值大、响应迅速、可逆性好、鲁棒性强等优点使其在冲击缓冲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考虑到冲击振动往往伴随发生频率低、持续时间短、振动能量大等特点,磁流变缓冲器应当具备行程大、动态范围宽、响应时间短等特性,而相应的磁流变液应当具备高悬浮稳定性、高屈服强度、低零场粘度等特性。该文针对磁流变缓冲器在冲击应用中的需求与挑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有限元电磁仿真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地研究了面向冲击应用的磁流变液相关力学行为及磁流变缓冲器动态响应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对磁流变液样品颗粒浓度截面的扫描检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该文采用了一种非侵入式无接触的电感检测方法对不同类型磁流变液样品的沉降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针对传统电感传感器因模糊化效应导致其检测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一方面通过设计一种具有低长径比结构特征的电感传感器提高检测位移分辨率;另一方面通过基于反卷积计算的浓度截面重建方法得到更为可信的颗粒浓度截面。针对反卷积计算中由吉布斯效应带来的精度降质,根据该类衰减振荡在跳变型非连续点处的反对称特征提出了一种修正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经重建及修正后的样品浓度截面更接近真实颗粒分布情况。(2)提出了一种基于浓度梯度截面的沉降分区辨识方法,并基于Kynch沉降理论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磁流变液样品的沉降过程数值模拟。基于浓度分布中分区界限总是位于浓度(所在邻域内)变化最剧烈处的事实而提出了浓度梯度截面分区辨识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准确且物理意义明确地辨识出磁流变液样品各沉降分区随时间的演变过程。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得到磁流变液的流量密度函数曲线,进而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磁流变液样品的沉降过程数值模拟,实现了磁流变液在给定初始均匀颗粒浓度下样品浓度截面随时间分布情况的模拟并通过与实验监测结果的对比进行了验证,进而基于所提出沉降分区辨识方法中定义的沉降进程时间节点参数对所模拟的磁流变液样品进行寿命预测。(3)使用自制流变仪对磁流变液进行了大剪切率范围(0-22,000 1/s)的流变特性表征并进行了基于Mason数的归一化流变特性表征。针对现阶段磁流变液流变特性表征中剪切率范围与实际工况不一致的问题,该文通过基于Searle型磁流变旋转阻尼器的自制流变测试装置实现了对磁流变液大剪切率范围流变特性表征。通过对比商用型流变仪对相同样品的检测结果(剪切率范围为1-1000 1/s)验证了利用该自制装置进行磁流变液流变特性表征的可行性,进而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制高粘度线性聚硅氧烷(High Viscosity Linear Polysiloxane,HVLP)磁流变液在大剪切率范围的高剪切稀化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转速的变参数滑动滤波方法,实现了对高剪切率装置输出扭矩信号中变频率变幅值振荡噪声的有效滤除,通过该滤波方法得到高信噪比的扭矩曲线,从而实现了由单次测试得到磁流变液大剪切率范围的表观粘度曲线。最后基于Mason数进行了不同磁流变液的归一化流变特性表征,其不同电流下的表观粘度曲线折叠收缩至一条流变主曲线。基于此特性,该方法能够通过有限的实验测试实现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准确表征,同时该特性有助于发现测试曲线中的异常数据。(4)研究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形成时间,提出了通过抑制磁路中电涡流强度从而改善磁流变阻尼器动态响应特性的若干方案并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以Searle型磁流变旋转阻尼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实验确定磁场形成时间是影响阻尼器器件响应时间的主导因素。基于磁扩散理论分析了阶跃激励下导体内部磁场的动态形成过程,并导出了平板形及圆柱形导体的磁场阶跃响应时间常数,从而提出了通过抑制磁路中电涡流强度以缩短磁场形成时间的若干优化方案。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各优化方案在恒定频率的正弦激励以及相同幅值的阶跃激励下的电涡流分布及涡流量进行了对比研究,证实了所提出的材料选择及结构优化方案均能有效抑制磁路中电涡流的强度,最后对所提出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包括上升沿和下降沿激励的瞬态电磁场对比仿真,量化评估了不同方案对器件动态响应特性的改善效果。(5)针对冲击缓冲的应用背景,采用基于硬件在环系统的对比实验方式,使用恒量载荷控制策略验证了具有高初始粘度和剪切稀化效应的磁流变液适合用于冲击缓冲控制,并通过与相同颗粒体积分数商用磁流变液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使用该自制HVLP磁流变液的阻尼器在低剪切率下具有更强的耗能能力同时在高剪切率下具有更好的可控性能。
其他文献
纳米羟基磷灰石(HAP)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突出的吸附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合成了各种形貌和特定用途的HAP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微纳米球体、纳米片、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棒等。其中,大长径比的一维羟基磷灰石纳米线(HAP NWs)具有柔韧性、高强度、易构建成三维网络、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因此,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绝大多数煤田都赋存多个煤层。下层煤工作面跨上覆遗留煤柱开采(简称“跨煤柱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载荷传递至遗留煤柱上形成高支承压力并向底板岩层传递,给下层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岩层控制带来诸多挑战,如冒顶、压架、巷道损坏以及冲击地压等灾害。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三维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等手段,围绕工作面跨煤柱开采过程中的覆岩载荷传递机制、岩层失稳致灾机理以及岩层控制技术等内容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其复杂地质结构、低渗透率成为限制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注入CO2强化深部煤层气开采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还能够同时地质封存温室气体CO2,因此该技术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高压注入深部煤层的CO2通常以超临界态赋存,而超临界CO2与次临界态相比,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与煤体的相互作用将会更加复杂。论文以注CO
地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如何提高柔性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由地震引发的损失一直以来都是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柔性结构不断发展革新,严苛的抗震设防标准对结构隔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被动隔震装置因其结构单一、性能参数固定,对随机多变的震动抑制效果有限,无法满足柔性结构高性能、多功能及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智能材料与结构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特点,在工程隔震领域展现出广
由于非线性光学(NLO)材料在国防(如激光防护)、光电子工业(尤其是激光光刻技术)、医学(如光动态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所以迫切需要探索高效优异的新型NLO材料。碳基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石墨烯等)不仅具有成键多样性,而且还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另外π电子共轭和特殊的几何构型导致碳基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使其在非线性光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原生碳基材料由于具有非(或弱)极性,
近些年来一系列流行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爆发,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引发了全球对空气传播疾病的高度重视,研究空气传播疾病途径成为全球的热点。如何通过合理的室内气流组织有效控制气溶胶传播扩散并降低人体暴露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气流组织空调房间中气溶胶的传播机理和分布特性,对降低
水是生命之源,如何加强水污染控制、保障水质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吸附法作为一种可靠、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为了应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水体污染形势,开发吸附能力强,处理后易于从污水中分离,再生性能好,并且能用于去除多种污染物的多功能吸附剂是研究的热点。磁性纳米粒子由于毒性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磁响应性强,具有成为理想吸附剂的潜力。然而,它们同时具有易团聚、缺少功
钢铁行业具有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典型特征,绿色化与智能化是我国钢铁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钢铁企业面临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面向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协同的生产运行优化技术,将成为提高物质流能量流协同效率,实现生产高效、节能降耗的流程运行优化的重要手段。针对高炉-转炉的长流程钢铁企业,转炉炼钢厂是钢铁产品制造品种、规格、质量形成的关键;铁素物质流运行从离散到连续,同时伴随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民幸福的起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均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
随着大型风电基地的不断建设,富含风能的地区电网逐渐形成含高比例风电的送端电网格局。风电的大量接入使送端电网调频调压能力下降、安全裕度减小,单一交流故障将引发有功不平衡,进而可能导致功角稳定和潮流转移问题。现有紧急控制手段主要包括电气制动、快速汽门调节和切机切负荷等手段,依赖以同步发电机为主的控制资源。由于代价大、控制资源减少、恢复慢等问题,现有紧急控制手段在含高比例风电的送端电网中的适用范围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