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冠状动脉及肺动脉也可受累,其病因不明,受累动脉表现为狭窄或闭塞,出现特定部位及组织的特异性临床表现。本病是一种全球范围性疾病,主要分布于东亚及拉丁美洲,我国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TA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外周血管超声表现等,探讨超声对TA外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超声检查对TA的检出率,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确诊为TA的109例住院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进行总结,诊断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疾病活动性标准采用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标准,临床分型根据Lupi-Herrera分类法并结合临床及血管病变部位分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临床分型及TA患者外周动脉超声表现及分布情况。结果:1.TA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情况109例TA患者中,男性21例(19.3%),女性88例(80.7%),男女比例1:4.2,发病年龄35.85±14.40岁。患者中以40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TA患者的首发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头晕,在首发症状中,胸闷在男女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临床分型中最常见的是广泛型,其次依次是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及肺动脉型。10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65例,非活动期患者44例。65例(59.6%)患者出现ESR升高,其中72.3%的活动期患者ESR升高,40.9%的非活动期患者ESR升高;50例(45.9%)患者出现CRP升高,其中53.8%的活动期患者CRP升高,34.1%的非活动期患者CRP升高。ESR及CRP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2)。2.TA患者外周血管各种超声表现及分布情况TA患者最常受累的外周动脉是颈总动脉,其次为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各受累动脉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受累动脉管壁厚度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受累动脉管壁厚度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R升高组的管壁厚度高于ESR正常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RP阳性组的管壁厚度高于CRP阴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累动脉的超声表现中狭窄最常见。狭窄和闭塞最常见于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以及混合表现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及颈总动脉。结论:1.TA最常见的超声表现是狭窄与闭塞;狭窄和闭塞最常见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TA最常受累的外周动脉是颈总动脉,其次是锁骨下动脉。2.TA患者超声测量血管壁厚度与患者是否处于活动期相关,与ESR升高及CRP阳性相关,有助于临床TA活动期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