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青少年的自杀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自杀,更加令人痛惜,因此,在反思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的大环境。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恣意报道,已成为自杀行为发生的一个时代性刺激因素。自杀态度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对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当前态度的研究正在向内隐领域延伸,因此,自杀态度作为一种社会认知不应例外。本文为探讨媒体自杀事件报道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抑郁状态与自杀认知的关系,将从内隐、外显层面来进行,以拓展自杀态度的研究范畴,丰富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范围;同时,为高校真正从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个体认知到自杀行为的预防干预线索提供科研依据,以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方法:选取在校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五年级)做为被试,采用内隐The GO/NO GO (GNAT)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用E-Prime软件自行编写程序,以互联网络上大学生自杀事件做为刺激材料,分两个实验进行探讨自杀事件、抑郁因素与大学生自杀态度之影响。实验一,探讨媒体自杀事件即时呈现后,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产生的影响;实验二,间接性利用媒体自杀相关事件,探讨抑郁状态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产生的影响以及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关系。按照小团体(4-6人)的测验方式在行为学实验室统一进行实验。结果:1.GNAT联想测验的平均反应时对比结果显示,被试“自杀行为-积极属性词"搭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自杀行为-消极属性词”搭配的反应时。实验一,对照组(GNAT1:t=6.05,p<0.00; GNAT2:t=2.81,p<0.01);实验组(GNAT1:t=4.11,p<0.00; GNAT2:t=4.68, p<0.00)。实验二,抑郁组(GNAT1:t=4.83, p<0.00;GNAT2:t=5.43,p<0.00);对照组GNAT1:t=3.77,p<0.01;GNAT2:t=3.68,p<0.01),且实验二中,被试在外显自杀态度的得分均在2.5-3.5分之间,正常组总均分为2.88±0.06,抑郁组总均分为2.68±0.06。2.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的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实验一,内隐自杀态度,性别主效应、呈现条件主效应、性别与呈现条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GNAT1:F=0.27,P>0.05;F=0.73,P>0.05; F=0.13,P>0.05; GNAT2:F=0.49,P>0.05;F:1.32,P>0.05;F=0.18,P>0.05);外显自杀态度,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19,P>0.05),呈现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0.02,P>0.05),性别与呈现条件交互作用亦不显著(F=0.04,P>0.05)。4.实验二,内隐自杀态度性别主效应、抑郁状况主效应、性别与抑郁状况交互作用均不显著(GNAT1:F=2.21,P>0.05, F=0.12,P>0.05, F=0.19,P>0.05;GNAT2:F=0.79,P>0.05,F=0.02,P>0.05,F=0.69,P>0.05);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外显自杀态度显著(t=2.27,p<0.05)。结论:1.大学生对内隐自杀态度持有非积极性评价倾向,对外显自杀态度持有矛盾或中立的态度。2.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3.媒体自杀事件的即时呈现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无调节作用。4.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5.性别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无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