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语篇,作为一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语篇,是各类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权力管理相互作用的产物,一直以来备受话语分析领域的关注。然而经调查,作者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选取政治新闻、战争报道等作为研究对象,自然灾难性新闻却较少被关注。基于这一点,本论文尝试选取海地地震这一自然灾难新闻为分析对象。20世纪90年代马丁教授提出了评价理论。该理论是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扩充和拓展,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作为一个语义资源系统,它研究、描述、解释说话者如何使用语言开展评价、定立态度、建构语篇角色和协调人际关系。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得到逐步地扩充和完善,并运用于多种文本的分析。研究表明该理论具有巨大实用价值,能有效地发掘语言中的评价资源,系统地呈现语言使用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但目前很少有研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研究英美主流媒体对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的新闻报道。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从四家英美主流媒体-The Guardian, BBC, The New York Times和VOA2010年对海地地震的报道中随机各选取10篇作为语料;但由于工作量繁大,作者运用UAM语料分析软件对地震一个月内的16篇报道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探索评价资源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如何分布以及媒体在客观反映灾难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于这些评价资源唤起读者的同情心,从而为海地和海地人民赢得更广阔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在各新闻媒体的灾难性报道中,评价语言资源非常丰富,但其分布频率不同。研究数据显示,在大量使用的态度资源中,四家媒体的报道运用鉴赏资源最为广泛,判断资源次之,情感资源最低,且否定态度远多于肯定态度。肯定态度主要用于赞扬海地政府和各国救援队为灾后救援工作所作出的努力以及顽强对抗灾难的海地人民;而否定态度主要用于反映地震后海地国家的受灾情况以及海地人民的悲惨遭遇。在介入系统中,借言在报道中的分布远超过自言,这表明记者在更倾向于引用多种声音增加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各种利益群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提供了话语平台。在级差系统中,态度意义被分级,强势的级差资源分布远多于弱势级差资源,且语势比例远大于聚焦并大量使用数据,这说明记者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更倾向于利用强势级差资源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地震对海地人民所造成的伤害,使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唤起他们的共鸣。总之,本论文尝试运用评价理论对海地地震这一自然灾难性新闻进行话语分析,希望能为丰富话语分析语料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能发掘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如何打动读者唤起他们的同情心进而为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争取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