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孕晚期脐带绕颈深度与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指标的相关性,用于预测围生期胎儿宫内缺氧和宫内窘迫的风险,为临床产科医师对伴脐绕颈的临产孕妇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孕37-41周脐带绕颈胎儿139例,其中绕颈一周者124例,绕颈两周及以上者15例。均为单胎,孕妇年龄20-32岁,并取28例不伴脐带绕颈的相同孕周范围胎儿作为对照组,均已通过胎儿常规检查排除先天性胎儿畸形并经分娩后证实。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对照组及脐带绕颈组胎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及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 UA)的收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期末流速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同时分析脐带绕颈组胎儿颈部皮肤压迹深度与UA血流指数的相关性。并追踪观察其胎心监测结果、生产方式、产程异常几率、第二产程时间,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绕颈两周及以上者共15例,皮肤压迹最小深度为0.72cm,最大深度为1.18cm,平均深度0.872±0.135cm。绕颈一周者124例,皮肤压迹最小深度为0.35cm,最大深度为1.38cm。依据皮肤压迹深度进行分组,皮肤压迹深度小于0.60cm者19例,平均深度:0.501±0.155cm;压迹深度0.60-0.69cm者39例,平均深度:0.669±0.072cm;压迹深度:0.70-0.79cm者36例,平均深度:0.735±0.063cm;压迹深度0.80-0.89cm者18例,平均深度:0.841±0.057cm;压迹深度0.90cm以上者12例,平均深度:0.954±0.083cm。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UA的各项血流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同时各观察组间相互比较,UA的各项血流指标亦未见明显差异。2.随绕颈深度的增加,MCA的S/D、 RI、 PI逐渐增加。绕颈两周及以上组MCA的S/D、RI、 PI均较对照组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迹深度0.80~0.89cm组及0.90cm以上组MCA的S/D、 RI、 PI均较对照组及其他观察组升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压迹深度小于0.60cm组、压迹深度0.60~0.69cm组及压迹深度0.70~0.79cm组与对照组比较及各观察组间比较MCA的各项血流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3.围产儿结局分析:绕颈组与对照组比较:绕颈两周及以上组全部剖宫产。绕颈一周组剖宫产几率明显升高,阴道产第二产程时间延长,以绕颈深度大于0.80cm者显著,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绕颈深度小于0.80cm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其胎心监护异常几率及产程异常几率较对照组虽有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压迹深度大于0.80cm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胎心监护异常几率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研究表明在预测胎儿是否出现宫内窘迫方面,大脑中动脉的各项血流指标较脐动脉的血流指标更为敏感。同时绕颈一周且较松(颈后皮肤压迹深度小于0.80cm)的情况下胎儿各项血流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孕妇及医务人员不必过分紧张焦虑;但绕颈较紧(颈后皮肤压迹深度0.80cm以上)者及两周以上者大脑中动脉的S/D. PI、RI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必须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同时脐带绕颈会影响胎儿先露下降,导致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并且胎心监护异常几率增高,尤其以绕颈较紧、周数较多者显著。因此对于脐带绕颈者,临床产科医师必需加强产前监护并适时合理选择分娩方式,特别是对脐带绕颈较紧(压迹深度0.80cm以上者)、周数较多者更要慎重,以减少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利用测量脐带绕颈颈后皮肤压迹深度这一检测方法判断脐带缠绕的松紧程度简单易行,有利于临床推广。这一检测方法对于间接判断脐带缠绕的松紧程度切实有效,更适合临床需要,可以为脐带绕颈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