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后编辑是译者对由机器翻译自动生成的译语信息的加工过程,体现了译者问题分析、决策和评估能力。译后编辑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习者这一系列能力,最终提高翻译职业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机器翻译给翻译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尚未开展较完整的关于译后编辑教学的科研和教育实践。目前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研究并不多见,相关成果多为个人教学经验总结,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的实证阐释,关注译后编辑教学中学生译者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探索译后编辑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同时跨学科运用认知过程研究方法探索学生译者认知心理过程,对推进新时代语境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构建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的教育模式。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是由译后编辑学习者和助学者形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强调通过问题探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合作完成真实翻译项目。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实现交互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建构主义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首先,它以共同体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摆脱时空的束缚,促进学习者与他人协商互动。其次,建构主义的“协作模式”是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不同层次的成员通过网络协作完成个人和团队目标,实现共同发展。再次,“随机进入”式学习平台和交互环境,能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使各类问题和方案在相互碰撞中形成头脑风暴,激发创意和灵感,最终促进翻译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通过实施教学实验以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实践中扩展、补充和修正该模式。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组问题:(1)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能否提高译者的问题解决能力?(2)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对学生译者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有何影响?是否有助于学生译者纠正机器翻译错误?(3)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对学生译者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态度有何影响?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认可该模式?实证研究采取准实验纵深研究设计方案,探究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在译后编辑培训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对象是某高校MTI笔译班30位学生,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为了尽可能避免教师、教材、学时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授课任务由同一教师担任,且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时等均保持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实验组按照新模式施教,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施教。教学实验使用的文本来源于深空探测文本译后编辑项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提交译后编辑文本、自我评估表和反思报告,形成个人的学习档案袋。在教学结束后,辅以问卷测量学生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态度,并对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的反馈调查和访谈,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访谈全程录音。针对研究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能促进学生译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实验组在译后编辑过程中识别出更多关于衔接连贯、风格和交际等宏观机器翻译错误。他们使用百科全书、专业知识词典、专业网站等复杂搜索的频率远高于对照组,且更侧重对平行文本和主题知识的检索。在团队协作讨论中,实验组共享的语言文本知识、背景主题知识、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量均远大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在协作式译后编辑项目中动态交互更强、效率更高,体现出更强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认同感,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协作式问题解决行为模式。(2)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译者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形成性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关于流利度和准确度的自我评估分数均值与教师评估分数一致性更高。同时,实验组的反思水平(M=2.38)远高于对照组(M=1.66),且他们在译后编辑指南、问题解决、信息搜索、知识共享、评估能力和合作技能等维度的反思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体现了更高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此外,对译后编辑文本进行SPSS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译后编辑文本的错误总量以及句法、宏观层次错误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表明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有助于学生译者纠正机器翻译错误。(3)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积极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态度。实验组在“机器翻译使用倾向”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他们对译后编辑持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实验组对机器翻译在合作翻译项目中的有效性的认可度更高,未来接受译后编辑任务的意愿更大。课程评价问卷显示,93%的学生认可网路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认为该模式能有效促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自我反思。同时,实验组普遍认为网络交互平台有利于提高协作翻译效率和质量,且高度认可该模式在提高学习动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验证了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该模型提出以下修正方案:第一,修正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第二,修正学生译者译后编辑能力发展曲线,明确该认知过程的动态性和差异性。本文为翻译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也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模式突破时空界限,适应了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革,为译者培训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途径。翻译技术教师应主动适应机器翻译、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同时可结合电子学习档案袋、网络交互报告等多元评估工具在翻译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态度的发展。此外,本研究将译后编辑教学理论模式应用于教学实验中,通过借助认知工具的多元互证,从跨学科视角探索学生的认知发展,丰富了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考虑到实验研究在样本数量、区域、学生水平、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局限性,还需要不断完善研究设计、扩大实验数据规模,才能进一步提高具体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同时,本文构建的网络译后编辑共同体教学模式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该模式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