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木正儿(Aoki Masaru,1887-1964)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第二代学人,其在戏曲、诗文、绘画、民俗等诸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论文将以青木正儿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为聚焦点,对其基本观点、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学术影响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从二十世纪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角度对其研究业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总体而言,青木正儿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模式:文学史、文学思想史、名物学,本论文的前三章将分别对其展开细致的分析与论述。20世纪初,中国文学研究开始了现代学术转型的历程。而转型的标志是纯文学观念与文学史研究模式的引入。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领域,青木正儿是第一批运用文学史研究模式的垦荒者。在内藤湖南、铃木虎雄等京都学派前辈学者的影响下,青木正儿将中国文艺理论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实用娱乐时代、文艺至上时代、仿古低徊时代,超越了朝代分期法与西洋历史分期法的弊病,为中国文艺思想勾勒出了一个清晰而简明的发展脉络。在罗宗强先生的推动下,当前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界已经普遍接受了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然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便运用文学思想史研究模式、展开了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罗宗强先生将士人心态的研究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并强调了政局的主导作用。而青木正儿则略有不同,从思想史、文艺思想、中国文人生活三大角度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贯彻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研究理念--“把中国作为中国来理解”,在清代考据学与西方实证主义的基础上,青木正儿创建了名物学研究模式。细致入微的名物考证,有利于中国古代生活图景的复原,进而辅助了中国古典诗文的理解。对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而言,名物学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交流障碍。青木正儿对中华饮食极有兴趣,自饮食之味延伸至诗文之味,侧重于从感性体验的角度去鉴赏中国古典诗文。 本论文的后三章侧重于从微观的层面对青木正儿的文学观、文化观、个人兴趣进行总结。青木正儿总结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三大创作观念:达意主义、气格主义、修辞主义,以纯文学为核心建立了多元文学批评原则,并以此作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有力支撑。青木正儿积极地参与了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建设,并以学术研究积极地加以响应。在著述中,“性灵说”的地位获得了显著的提升,这既与新文学精神有关,又与其高蹈主义的文艺观联系密切。青木正儿自始至终将诗文、绘画、书法等诸种艺术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深入研究了其共通的美学趣味,这在文人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人画轻技巧、重气韵,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手法,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追求了一种古拙的美学风格。 青木正儿对中国文化有一股浓郁的乡愁感,对老庄文化极为痴迷,并满怀热情地参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宏观的文学史研究,微观的名物学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学思想史研究,青木正儿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独特、中西合璧的文艺思想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