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选取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南北横断面上的环县、西峰、长武和渭南四个剖面,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对四个剖面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中的钾长石/斜长石相对含量比值(K/P比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黄土和古土壤中K/P比值所记录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信息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基于矿物学原理建立了一个对古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代替性指标。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古土壤中钾长石和斜长石的含量受控于粒度变化的影响,黄土-古土壤中的钾长石和斜长石都倾向于在粗颗粒中富集。 (2)黄土与古土壤中的K/P比值都受粒度分选的影响,且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其中,在所有>5μm的各粒级组分中,K/P比值整体上比较接近,变化不大;而所有<5μm的细颗粒组分K/P比值明显高于>5μm的粗粒级组分。由此说明,在黄土中,K/P比值在>5μm的各粒级组分中基本保持了原始粉尘的物质组成。在易受到风化的<5μm的细颗粒中,黄土粉尘在源区受到风化后,斜长石与钾长石发生了差异化学风化,出现了部分斜长石分解而钾长石没有变化的情况,从而表现出大陆风化早期阶段的特点。在古土壤中,>5μm的各粒级组分也主要继承了原始粉尘的特征。在<5μm的细颗粒中斜长石含量相对减少,K/P比值增大,在黄土高原地区,古土壤的风化也处于大陆风化的早期阶段。 (3)<5μm的细颗粒K/P比值有效地排除了粒度变化影响。在黄土中,<5μm的K/P比值变化主要受控于源区风化强度,主要受源区因素影响,反映了源区的物质组成。而在古土壤中<5μm的K/P比值变化主要是受沉积后的风化成壤影响。<5μm的K/P比值可以作为风化成壤强度的良好替代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 (4)在每个剖面中,古土壤层中<5μm的K/P比值都高于其下覆黄土层;在空间上,黄土中<5μm的K/P比值自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小,而古土壤中<5μm的K/P比值自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明显。与冰期相比,间冰期的递增的速率要比冰期大得多,说明在黄土高原地区,间冰期时夏季风南北气候变化梯度大于冰期。 (5)西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5μm粒级的K/P比值记录表明,从1.65Ma以来亚洲内陆地区化学风化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冰期和间冰期的波动指示了黄土高原地区化学风化作用的变化,体现了东亚夏季风效应。其中,在1.65Ma到0.65Ma期间,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峰剖面<5μm的K/P比值主要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呈逐步减弱的趋势。而自0.65Ma以来,<5μm的K/P比值主要反映了源区大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的趋势。 (6)在黄土高原地区,1.65Ma以来亚洲内陆大陆风化作用减弱可能与全球冰量演化和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有关。并且,全球冰量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化学风化作用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