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实体是构成人类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对实体产生作用,也就会对政治、社会和人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在“物联网Io T”和“人工智能AI”等新媒体技术营造出的“智能协同”组织政治生态中,组织内的人、财、物、事、流程和数据间的实体阻隔消失,人与实体、人与事、实体与实体、事与事等各个环节之间从传统的协同变成了“去实体化”意义上的智能协同,由此引发更多政治发展与变革的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体是构成人类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对实体产生作用,也就会对政治、社会和人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在“物联网Io T”和“人工智能AI”等新媒体技术营造出的“智能协同”组织政治生态中,组织内的人、财、物、事、流程和数据间的实体阻隔消失,人与实体、人与事、实体与实体、事与事等各个环节之间从传统的协同变成了“去实体化”意义上的智能协同,由此引发更多政治发展与变革的学术探讨空间。新媒体善于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其所蕴含的“去实体化”机理可对政治生态造成系统性影响,并通过“去实体化”的生活方式达到政治发展与变革的目的。我们一方面探究这种“机理”如何渗透进政治生态中,并“润物无声”地对政治发展与变革产生“鱼不知在水中”般的隐喻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探究“去实体化”机理,须从根本上把握新媒体“去实体化”和“人的主体性”的关系,进而寻找“去实体化”与“政治发展与变革”间的那组张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去实体化”的功能。有一种新媒体,通过有意识地数字编码,致力于实现“去实体化”的政治功能。在“去实体化”的过程中,附着在既得利益集团实体上的政治利益将被巩固或去除,而全新的实体及政治利益格局也会产生,新旧实体及其背后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和斗争将愈发激烈。由此,我们分别尝试从技术和政治两个层面检视“去实体化”政治实践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实体的政治功能也在不断升级。阐释“去实体化”的政治影响,须澄明“实体”与政治发展与变革相关的核心要素,即,实体与中心、实体与权威、实体与民主、实体与阶级阶层以及实体与权利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次,构建出“实体”、“去实体化”、“政治实体”等核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继而桥连出“去实体化”对政治变革与发展的影响。“去实体化”带来社会实体结构的深刻变化,使人处于不同的网络空间结构及网络社会等级之中;人们的数字权益应得到切实的民主保障;人们希望去除依附在“实体”资源上的“既得利益”形成机制;“去实体化”不仅是技术的市场化使然,还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始就已存在“去实体化”的媒介机理,只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使得这种机理发挥出了更为明显的“去实体化”特征。在“实虚互转”的机理作用下,“去实体化”也可视为一种“政治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机制。探析“去实体化”内在技术机理,澄明“去实体化”的数字代码技术逻辑,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技术层面的问题。现实空间中,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要件是民众拥有看得见的“权利保障”及可感触的“政治参与”机会,而在“去实体化”空间,“数字权利”和“网络政治参与”成为新核心要件,我们检视的是“去实体化”机理渗透中的社会制度在保障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也在谋划一种更高技术层面的政治博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打通了政治实体结构间的“实虚”界限。“去实体化”意味着的现实权利格局的再次划分,也意味着政治参与方式的变革,将会带来新的“政治认同问题”,即,人民能否从“去实体化”中拥有获得感,有利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才是“去实体化”好与坏的根本判断标准。以上是我们思考的政治层面问题。我们分别从“积极与消极”的视角检视“去实体化”的政治影响。积极影响在于由新媒体技术构造出没有水泥围墙的数字化生态空间,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例如,网络大学学分可认证、数字融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使得“去实体化”成为技术生活常态。同时,“一网通办”形成没有政府大院和办公室的“去实体化”电子政府成为技术政治常态,较好地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而消极影响而言,如数字资本攫取民众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精准算法,诱导政治态度并进行民主政治预测,民众数字权益将无法保障,那么“去实体化”技术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民生和民主政治发展。本文尝试从宏观的国家治理及微观的公民数据权利保障的制度建设为观察领域,解析“去实体化”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公民数字权利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以期为新媒体(网络)政治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宏观上,我们从国家治理的六个维度,即政治互动、核心价值、权威决策、行政执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方面论述“去实体化”的影响;微观上,我们从公民数据权利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现状评估以及基本进路等方面阐释“去实体化”与保护公民数据权益的关系,强调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数据权利。
其他文献
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中国、瑞典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提出,其研究结果支持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两项长期流行病学研究(NHS研究和HPFS研究)的数据,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5年及以上时间内,每周服用两片及以上325毫克阿司匹林片剂),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患病风险。
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后异化书写转向,聚焦美国犹太移民完成与美国主流社会同化之后面临的问题。菲利普·罗斯作为关切、忧虑犹太民族命运,并在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擅于从情感的角度,关注美国犹太政策之下的犹太性问题。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摇摆于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之间,患有心理病痛的美国犹太人物的刻画,负情感书写尤为明显。赛宁·盖在《负情感》中对负情感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
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的载体,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现有公共空间活力,促进社会交往,是目前老旧社区更新改造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鼓楼片区的调研观察,梳理公共空间现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比较社区内公共空间网络和日常出行网络的关系。通过对关联性、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三个方面的量化分析,总结发现鼓楼片区内网络密度低、自发型公共空间在网络中效率低、大型公共空间能够对网络结构
借助低碳能源体系和参与式治理模式,大量集体实践开始朝着可持续和有弹性的能源模式发展。作者认为必须持续扩大这种实践规模才能应对全球挑战。从共享更新模式来看,文章介绍的实证研究展示出当前西班牙自主改革行动的精确蓝图。通过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对其中18项内容进行识别和定性分析,探讨了改革实践的权力范围、权力分配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规模的度量、提升形式和公共机构的作用。根据访谈结果,最终提出了旨在加强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中,信息化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涉及的信息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其建立一个全面广阔的空间,从而为物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型景区承载着居民生活和游客游玩两种功能,其内部居民的宜居性和游客的体验性两者之间易产生冲突。本文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其社区型景区空间边界,发现由于缺失空间边界,导致居民和游客两者活动关系混乱的现状。基于调研结果和对空间边界重新解读,揭示边界的内涵和作用,将边界分为边界线和边界带两类,通过微更新的方式限定不同形式的边界范围,促使各边界成为居民交流和游客活动的载体,起到缓解边界两侧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思想史上的核心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马克思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抽象性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同时,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呈现了人类社会历时态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辩证发展,探寻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以下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社会存在与发展、社会塑造人与人建构社会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历史考察和
“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事件的发动者试图阻止联盟国家体制的变革,但是它中断和破坏了改组联盟的“新奥加廖沃进程”,大大加快了联盟解体的步伐。本文以档案文献为基础考察“八一九事件”的具体过程,试图对“八一九事件”与联盟解体的关系以及事件进程中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展开历史视角的分析。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八一九事件”的历史背景。苏联的国家体制是一种
目的:本论文以寻找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关键分子、探讨中医药干预机制为主要研究目标。以mRNA为目标分子,通过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的关键mRNA,验证其在“炎-癌”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初步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关键分子机制。基于关键分子,在评价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中医药调控关键分子,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1.慢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以及高效课堂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从心理咨询视角出发,就基于心理咨询视角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促进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从而推动现代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和谐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