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核算的甘肃省循环经济评价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lilun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物质流和生态足迹为核心工具,对甘肃省物质流代谢和生态足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评估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模、结构特点和运行效率,进而结合其它要素,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评分。目的在于为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发展、科学发展模式的提出以及积极有效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生态经济、资源-环境-经济、物质流动、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等不同视角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做了回顾,比较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生态经济、知识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相关概念,并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十大误区,进而以物质流分析、生态效率、生态足迹为重点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的方法进行综述,提出现阶段循环经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2.从经济、资源、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优势和不足。(1)经济方面,1995-2008年GDP增长611.24%,人均GDP增长565.44%,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从工业经济结构看,甘肃省工业经济主要是以原料加工、能源开采等企业为主,而回收加工、电子、仪表等低排放、高循环企业所占比例很少;2008年的甘肃省外贸依存度是1995年的3.18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资源方面,耕地资源较丰富,但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需求量相对较大,农用水所占比重大(2008年79%),生态用水尤为不足(2008年为2%);可再生能源潜力大,开发力度不够;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耗产出率不高,2008年在全国所有省、市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四。(3)社会方面,甘肃省年末总人口从1995年的2437.9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628.12万人,2008年人口密度57.83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3152.52元增加到2008年的10969.41元,农村居民从1995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2008年的2723.8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1.69%下降到2008年的38.32%,农村居民从70.94%下降到47.17%。(4)环境方面,1995-2008年甘肃省的废水排放总量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废水排放产出率则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15.29%,2008年废水排放产出率为669.08元/吨,略高于全国同期水平(525元/吨);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2008年的排放量是1995年的2.19倍,相反,工业污水排放则逐年降低,2008年仅仅为1995年的42.72%;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固体废弃物产出率0.91万元/吨,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万元/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6.77%;2008废气排放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4元/标立方米),排在全国所有省份的第25位。3.基于Eurostat物质流方法,核算甘肃省物质流状况,进而编制出1990-2008年物质流账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率和强度指标,分别从物质输入、输出、消耗三个方面评估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运行效率。结果表明:(1)物质投入的总量和强度逐年增加。直接物质投入(DMI)从1990年的170.1百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40.4百万吨;人均DMI(DMI/NP)从7.55吨/人增加到12.95吨/人。从需求结构看,对高隐流的化石燃料、金属矿产及建筑材料的开采量逐年加大,相反生物质的输入比例不断下降。(2)物质输出总量和强度逐年递增。直接物质输出(DMO)从1990年的143.8百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39.7百万吨;人均DMO (DMO/NP)从1990年的6.38吨/人增加到2008年的8.55吨/人。从输出结构看,隐藏流和二氧化碳是甘肃省环境压力的主导因素,尤其是隐藏流18年间总量增加了2.13倍,在区域内物质输出中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40.02%增加到2008年的65.37%。(3)物质投入和输出效率不断提高,直接物质输入效率(GDP/DMI)从1990年的142.65元/吨增加到2008年的932.91元/吨;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年均增长率达到12.52%。(4)进口物质在甘肃省物质需求总量(TMR)的比例不足5%,甘肃省物质输入的主要来源为省内开采(DE)。(5)甘肃省区域内物质消耗强度(DMC/NP)、直接物质输出强度(DMO/NP)、区域内物质消耗效率(GDP/DMC)、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均低于同期国家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力度与国内平均有一定差距。4.核算甘肃省生态足迹,并对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足迹在18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从1990年的2.54×107公顷和1.128公顷/人增加到2008年的5.37×107公顷和2.043公顷/人。从生态足迹的结构来看,生态足迹比例最大的是化石燃料足迹,其次是耕地足迹。18年间增加最快的是林地足迹,年均增长率为10.95%,其次是建设用地足迹和水域足迹。(2)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18年间净增承载力8.0×106公顷。(3)生态赤字的绝对值逐年递增,1990年甘肃省生态赤字为4.10×106公顷,2008年增加到2.44×107公顷,18年增加了近5倍。(4)甘肃省近20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总生态足迹(WRW)、耕地足迹(GD)、能源足迹(GD)、人均水域足迹(SY)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5.运用AHP方法计算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前,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小于0.4,属于不循环阶段;1992-2006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介于0.4-0.55之间,属于准备阶段(过渡阶段);2007年以后,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大于0.55,属于初步循环阶段。综上所述,1990-2008年甘肃省区域内物质消耗效率(GDP/DMC)和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持续上升,万元GDP生态足迹明显下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经过近20年的准备,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已步入初步循环阶段(2008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0.68)。然而,人均GDP、区域内物质消耗强度(DMC/NP)、直接物质输出强度(DMO/NP)、区域内物质消耗效率(GDP/DMC).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均低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这表明甘肃省仍然是国内欠发达地区,污染物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富民强省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直接物质投入(DMI)、直接物质输出(DMO)、人均资源消耗强度(DMC/NP)的逐年递增以及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的持续扩大预示着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隐藏流比例的不断攀升表明甘肃省资源的开采模式依然粗放,化石燃料和建筑矿物等高隐流物质仍然是投入的主体;原有的盖端治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生活排放和耗散性物质又给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技术难题;生态足迹多样性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偏离也表明调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方式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四川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
期刊
<正>人类生死,草木枯荣。生裹襁褓,死入坟茔。生如童面鲜花,死如坟台落英。生死界限铁门槛,坟茔形状土馒头。铁门槛梵音哲理,土馒头殡葬陋规。阴风飒飒,坟山笼罩肃杀之气;磷
期刊
目的:了解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不同学历学员对带教师资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表,调查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两所附属医院92名参加
<正>风景秀美的横龙镇石溪村地处安福县的母亲河——泸水河北岸,县城西郊5公里处,距安莲公路1公里,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37户,601人,其中贫困人口119人耕地988亩,
介绍了船用电动机绝缘绕组的老化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船用电动机电气绝缘系统加速老化试验程序和评估方法,并对某船用电动机进行了加速老化试验,给出了试验评估结果。该加速老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逐步推广,人们对高中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与原教材相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在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以及内
望远镜的装调和检测技术伴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论文大致介绍了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望远镜的装调和检测的方法。主光学系统是望远镜系统中的
期刊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PIC16F877A的电机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能够可靠地监测电机运行中的电压、电流、转速、温度、振动强度等参数,当电机某个参数高于
共振光散射(RLS)光谱法二十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测试新技术。1995年,共振光散射技术作为一种研究生色团聚集的方法被Pasternack正式提出。随着共振光散射技术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