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现有林分结构为基础,在当地生境条件下,以林木蒸腾耗水研究为主,结合林下枯落物与土壤层水文效应、林分结构和降雨分配功能研究。探求樟子松和花棒的适宜林分密度,为该地区植被造林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1年生长季内应用热平衡技术法,对盐池研究站樟子松和花棒植株的液流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植物茎、树干液流受植物生理活动及环境变化影响,在不同生长阶段,呈现日进程和季节性过渡变化规律。2种树种夜间液流量较高,夜间水分补充的时间段主要在前半夜(18:00~22:00 pm),用于补充白天树体蒸腾所造成的水分亏缺。2.RDA冗余性和Kendall’s tau相关性分析表明:樟子松日液流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不紧密,受0.2~0.8 m的土壤层深度水分变化影响较大。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是花棒日液流量的主导因素,大气温度和水汽压亏缺是影响花棒夜间液流的主要因素。且较小径阶的花棒植株,对环境因子响应更加明显。3.应用Jarvis模型对两者冠层气孔导度建立模型,得出环境因子对模型影响程度为: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水汽压亏缺和光合有效辐射(樟子松);水汽压亏缺、太阳总辐射和大气温度(花棒)。4.2012年生长季内应用快速称重法,对2种典型林木的蒸腾耗水进行测定,得出蒸腾速率依林木方向和部位的不同,差异明显。各树种的蒸腾速率受太阳辐射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且较小的植株对大气因子变化敏感度较高。5.根据已测的年内有效降雨量、土壤蒸发量和植物耗水量,推算花棒(25 mm、16mm、13mm和9 mm径阶)的最小水分营养面积分别为:5.2 m2、2.0 m2、1.60 m2和0.85m2。樟子松的最小水分营养面积为12.0m2。花棒的水分环境容量为1250株·hm-2,樟子松的水分环境容量为833株·hm-2。6.基于沙地樟子松林分结构和林地降雨分配功能考量,筛选出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内沙地樟子松1号样地(925株·hm-2)为最优林分密度。上述研究结论得出,毛乌素沙地南缘樟子松的造林密度范围在833~1000株·hm-2,其水分适应性和林内结构及降雨分配功能均达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