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的词义总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消失或者增加。从历史发展来看,词义增加是一个总的趋势。而汉语词义的增加和修辞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比喻手法的运用是引起词义增加的重要原因。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词义引申手法,一旦词语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并被社会所认可,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意义。新意义的产生在词汇领域会引起两种现象,一种是诞生一个相应的新词语,这就是所谓的比喻造词。这样的词语往往由两个或多个语素组成,语素组合在一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但是其深层比喻义才是词语产生的根本原因。比喻义是这个词语唯一的意义或者是本义。因此,离开了比喻义,这个词语也会不存在。这种现象会引起词语数量的增加。另一种是产生一个新意义,新意义成为某个词语的一个义项,这就是所谓的比喻生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一个多义词的内部,词语的某个意义通过比喻的引申方法产生了新的比喻义。其结果是引起了词语内部的词义数量增加,但并没有引起词语数量的增加。中古时期的汉语词汇在继承先秦两汉汉语词汇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独具时代特色的新词语和新词义。《三国志》作为反映中古时期汉语词汇面貌的重要语料,词汇丰富。根据统计,书中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数量共有325个。作者对天下局势、战争场景、君臣对话、各种人物形象以及书信奏章等都进行了生动的记述,使得比喻义有了产生和使用的语言环境。比喻义产生的途径有很多。根据喻体的来源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界、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人体本身。各类又可划分出诸多小类。词语比喻义最终稳定下来的标志,是它能够脱离了比喻用法的语境重复使用,出现在其它不同的语境当中而意义不会发生变化。但这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往往会出现书写形式不稳定或者是凝固性不够。一个比喻义内容有多个词语书写形式,有的还处在句子向词语过渡的阶段。这些也都表明了《三国志》时期的汉语词汇在整个汉语词汇历史系统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