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是犹太—基督教的宗教典籍,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其经典性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圣经不同于一般的经典,不仅具有宗教、历史、法律、文学等诸多属性,而且圣经文本内部也交织着多种互相分歧甚至对立的思想。由此,对圣经的解读便显得尤为复杂,而圣经的独特魅力恰在于此。对圣经文本的解读采用何种视角、能够得出何种结论取决于理论工具和阐释立场的选择。本文主要采用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圣经进行文本细读,探讨其中的对话性问题。用对话理论分析圣经文本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最为直接和明显的依据是巴赫金本人的宗教思想背景。巴赫金在俄国东正教传统的浸润下长大,又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和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宗教思想哲学化倾向。其二,圣经与对话理论都属于历史转型期的产物。纪元前后与20世纪皆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转型期,类似的时代背景孕育了相通的文化属性。圣经的对话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方面,上帝与人的对话关系和巴赫金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然而它们都不是理想的对话关系。通过对对话理论思想渊源的梳理,可以发现巴赫金对话理论有重“多”轻“一”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巴赫金无法清晰地认识到圣经的对话性因素。圣经的信仰胎记和现实指向性使其对话思想在总体上呈现出重“一”轻“多”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对话与独白之间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对话式地存在于圣经文本之中。圣经是一幅记录希伯来民族跌宕起伏的壮丽画卷,完整地反映了外部世界和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圣经的混合体裁风格便是圣经创作现实指向性的结果,这种体裁风格无法用传统的体裁理论进行分类。巴赫金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成果,建立了超语言学理论,其实质是强调语境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言语体裁理论便是在超语言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对话理论的现实生活指向。言语体裁其实是文学世界中的对话方式。在言语体裁理论的视阈中,圣经在叙事层面上呈现出“长篇小说化”的风格,折射出其先天的对话性质。巴赫金极为重视小说体裁的未完成性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圣经在具体叙事层面匠心独具。场景化重复和时空感模糊是圣经叙事的重要特征,用奥特等人的理论难以进行有效阐释。时空体理论主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共同探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在时空维度的观照下,结合圣经的终极时间观念,圣经的上述叙事特征能II够得到相对合理的解释。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复调理论,“复调”是复调理论的术语,实质上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文艺学表达,强调了对话理论的未完成性、不确定性。圣经的复调特征主要表现在复调式结构和复调式人物方面。圣经中的主要人物,如大卫、耶稣、约伯等极具复调色彩,《约伯记》的文体、思想等方面皆有鲜明的对话特征,本文以之为例,对圣经兼容多种思想、呈现众声喧哗的包容性特征进行解读。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小说及中世纪狂欢节的基础上抽离出狂欢化理论,狂欢化是狂欢节日和狂欢式传统在文学作品中的转化形式。狂欢在本质上体现了对话理论所强调的平等性、全民性。圣经的狂欢化主要表现在文体和世界观方面,福音书中的狂欢化因素较为集中,本文以之为例,结合圣经文本中“兵丁戏弄耶稣”的情节,梳理狂欢化的传统,进而探索圣经中狂欢化因素存在的深层原因。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整个学术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反映了巴赫金毕生追求平等对话的不懈努力。圣经中存在众声喧哗的根源在于文中内在的张力,对话性之于圣经来说,得失兼具。对话理论与圣经都是出于对普世的深沉关注而生发的可贵理想。通过采用对话理论对圣经文本的微观透视,可以看到圣经文本折射出的主张多元共存、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平等对话的思想,这对人类社会的当下和未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圣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