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干扰的加剧,湿地退化和流失十分严重,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剧烈影响,生态功能受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同时随着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经济效益减弱,生物多样性功能降低并逐渐丧失。自20世纪90年代,湿地萎缩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现今人类对湿地的自我恢复过程还不甚了解,湿地仍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严重阻碍了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修复进程。本研究选取湿地资源丰富的图们江下游为研究区,利用时空替代法,在观察历年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基础上,选定水田弃耕后不同自然恢复年限湿地样地3组,及水田、天然草甸沼泽湿地样地各2组。于2019年5月至10月6个月内,每月中旬收集地表节肢动物,植被生长旺盛期调查检测植被、土壤,统计类群数、个数,计算多样性指数,明确各类型湿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植被、土壤因子理化性质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响应,揭示湿地恢复不同阶段,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原因。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共收集到地表节肢动物25目109科,共计20798只。其中,个体数最多的为昆虫纲的膜翅目,占总数的43.99%,主要为蚁科,其次为弹尾纲的弹尾目,占总数的33.49%,蛛形纲的蜘蛛目占总数的5.58%,昆虫纲的鞘翅目占总数的4.21%;收集到的节肢动物类群数最多的目是蛛形纲的蜘蛛目(27科),占比为24.77%,其次是鞘翅目19科,双翅目16科;所有样地都出现的节肢动物有蜘蛛目、鞘翅目、弹尾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2)湿地不同恢复阶段,节肢动物的种类(Family)、数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普通水田收集到节肢动物1881只,47科,有机水田收集到2058只,50科,有机水田的节肢动物种类、数量都高于普通水田;不同恢复年限湿地节肢动物种类、数量呈现规律均为:恢复5年湿地>恢复15年湿地>恢复30年湿地;天然草甸沼泽湿地与普通水田、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相比,普通水田节肢动物数量高于天然湿地,类群数差异不大,恢复30年湿地节肢动物种类、数量均低于天然湿地平均值;水田恢复为天然湿地过程中,节肢动物数量和种类呈先猛增后逐渐减少并稳定的趋势。(3)不同月份收集的节肢动物,其群落物种、个体数、类群数存在明显季节性的变化。节肢动物个体数方面,7月最多,最低出现在10月,7月到10月,个体数呈现逐渐减少;节肢动物种类方面,收集到的节肢动物类群数,最大值在5月,最低值在8月,总体先减少后增加的;物种组成方面,部分节肢动物未在其他月份出现,其中仅在9月或9月前生存的节肢动物,有皿蛛科、瓢虫科、叩甲科、龙虱科、蜓科等8目16科。(4)恢复5年湿地与恢复15年湿地、恢复30年湿地与天然湿地植被相似度高,土壤pH、氮磷比减小,土壤有机质、全磷增加。随湿地恢复年限增加,植物多样性逐渐减小,湿生植被占比由低到高为恢复15年湿地<恢复5年湿地<天然湿地<恢复30年湿地,恢复5年湿地与恢复15年湿地、恢复30年湿地与天然湿地植被相似度高达49%,由于人为干扰减小和降水的影响,土壤容重减小、含水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磷逐渐增加。冗余分析得出,恢复湿地的植被种类与土壤氮磷比、植被碳氮比显著相关(P<0.01),旱生植被与土壤氮磷比正相关,与植被碳氮比负相关,湿生植被与之相反;此外,恢复湿地植被种类与地表生物量具有相关性(P<0.05),且湿生植被与地表生物量正相关。(5)经分析,土壤氮磷比对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显著。对土壤因子和恢复湿地节肢动物多样性进行CCA分析,土壤因子中的氮磷比、总磷、氮磷比、pH、含水量对恢复湿地地表节肢动物解释度高达99.7%,经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土壤氮磷比与湿地节肢动物显著相关(F=29.9,P=0.01),且土壤氮磷比与物种丰富度指数正相关,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