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是对公共精神进行唯物史观维度的审视,并对其生产发展机制进行深入探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公共领域演变的历史轨迹的探究,按照历史展开的逻辑,将公共领域的演变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是公共领域的原始统一阶段、公共领域的社会分化阶段、公共领域的的高融合阶段。 公共领域的演变构成了公共精神演变的客观基础,公共领域的发展整体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的原初阶段,由于公共利益的原初混同性决定,公共领域的私人领域具有原始一直性,因此公私观念亦是处在原发的蒙昧状态,此一阶段公共领域处在原始统一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公共领域逐渐呈现出政治公共领域、经济公共领域以及文化公共领域的分化。到社会发展的高度发达阶段,公共领域的日益呈现出交叉与重组的特征,并且具有逐步扩大和整合的发展趋势,按照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公共领域将实现普遍化。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公共精神自觉的逻辑进程的研究,在公共领域演变历史展开的基础上,对公共精神的发展阶段极其逻辑展开进行系统研究,凸显唯物史观视野下公共领域演变与公共精神自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公共精神自觉的逻辑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自在阶段、自在自卫的阶段、自觉自为的阶段。 在公共精神的自在阶段,原始公共精神的特征是公私混同,其内部存在公私对立的内在张力,此一阶段的公共精神以公私不分为主要存在状态。公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到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状态。这一阶段主要经历了从氏族—部落到家国同构的政治运行与乡约规范的由私生公理念、从经济人—理性人假设到国家—政府的公共行政与理念对应的契约精神、从乌托邦的社会想象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与理念反映的公共精神的理想状态。公共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公共精神达到自由自觉的高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旨趣是其具体体现,从个人到一切人的主体普及是公共精神高度合一的主体表征。从无产阶级到全人类的公共精神的普遍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公共精神的实现途径。 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公共精神体现和落实主体的类型分析,在上述部分的基础上,对公共精神的主体进行类型学分析,主要分为三部分:关于公共精神国家主体的差异性分析,关于公共精神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分析、关于公共精神个体主体的系统分析。 公共精神的国家主体主要通过政府管理来表现,具体可分为基于共精神与国家意志的强制同一的权威型、基于公共精神与政府职能的高度重合全能型和基于公共精神与政府—社会合理分工的服务型三类。公共精神的社会主体的多样性类型主要分为以道义为主导的宗教团契和知识分子共同体、以利益为主导行会、同乡会以及现代政党共同体、以道义—利益高度融合为纽带的非政府组织共同体。公共精神的个体主体分为公共行政管理与控制的政治精英、社会合法性论证与批判的文化精英和以良知和志愿作为内在动力的大众主体。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公共精神形成机制的建构与转型问题的探讨,主要分为三部分:从公共精神培育的场域及其侧重、公共精神培育机制的作用与存在问题及成因、公共精神生成的途径设计与道路选择。 这一部分要既要着重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场所的公共精神培育机制的重要作用,也要对公共精神培育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公共精神培育机制的作用与存在问题及成因,强调公共精神培育不能超越公共领域的现实基础和公共精神的现实主体的精神状态,不能简单移植国外模式,应当实现从机械灌输式培育向有机生成的建构机制转型。在公共精神生成的途径设计与道路选择部分,在强调从机械培育到有机生成的理念转型的基础上,探究现有资源的制度整合,并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公共精神建构机制的正确价值导向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