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文化领域也进入了由传统向现代、从闭塞到走向世界的转折时期,大体上经历了从“崇儒重道”到“经世致用”、再到“中体西用”和“中西会通”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几个步骤,中国落后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现代文化开始产生,民族文化在不断扬弃旧文化、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坐落在古城保定的莲池书院创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改制消亡于光绪三十年(1904),作为清代直隶省的省会书院和最高学府,其发展变革的历史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整个清代文化趋向不断转变的足迹,大约从初创至乾隆前期崇尚理学,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朴学(汉学)渐占上风,道光至光绪初,又呈二者并重的局面。咸丰十一年(1861)以后,几任院长都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在“光绪三杰”——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先后担任院长期间,扩建学舍、设立“学古堂”,接收外国留学生,进行对外交流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传播和发展桐城派古文,开办东文学堂和西文学堂,莲池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文化教育中心。
庚子年(1900)前后,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先是义和团运动兴起,“扶清灭洋”的团民将提倡西学、聘有洋教习的莲池书院捣毁,接着英、法、德、意四国联军进犯保定,再次将其抢劫一空。书院师生被迫离散,图书文献资料被毁,校舍也大都焚于战火,莲池书院从此一蹶不振,先改为校士馆,后改为文学馆,1912年民国成立,改为小学。
传统的书院教育必将被现代的学校所取代,书院改制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莲池书院在晚清最后几十年里通过持续不断地汇聚名师、包揽人才,革新教学,开展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顺应了近代文化变革的趋势,也书写了书院史上辉煌的一页。一代学术大师、教育家吴汝纶主院13年(1889-1902)之后,东游日本考察学制,回乡创办桐城学堂,继续和发展了莲池书院的教育思想,其兼容中西的教学宗旨正是从容、大度的传统书院精神于近代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