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中国都有重视人格教育的传统。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先秦诸子提出过颇多理论并积极践行。比如《尚书·皋陶谟》中以尧、舜、禹为理想人格标准提出的“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孔子为追求圣贤人格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汉代的董仲舒认为培养人格应该“循天之道”。到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要“养成健全之人格”。秉承人格教育一直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但是20世纪以来,语文学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格教育逐渐淡化甚至被搁置。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整体思想解放,开始强调重视语文的德育功能,但难以落实。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学生更是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商品,学生作为“人”的特性被忽视,人格教育愈加被冷落。人格教育的没落,必然会带来学生人格的缺陷,这虽然不是语文教育的全责,但语文学科难辞其咎。好在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学生作为人的终身发展,人格教育又一次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可供一线教师学习的理论,我国的人格教育研究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格教育的发展仍然难以实现大的突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理论的提出是教育专家,但专家远离一线讲台,其理论大多具有实践的困难性,因此,笔者在本论文中将语文人格教育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结合笔者任教学校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以笔者任教高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状态为基础,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相关理论——人格理论、人格教育、健康人格、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及语文人格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从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语文教育的成效、学生自我完善的成长需要四个部分分析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基于第一部分健康人格的表现对笔者任教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本校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第四部分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语文人格教育理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探索,笔者介绍了自主探究法、拓展迁移法、引导感悟法、发现法四种教学方法,并结合了笔者的教学实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