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对绍兴市典型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调研和评价,进而制备出Fe3O4/FA复合吸附材料,对水体中一系列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在上述基础上,从经济、法律、行政、人才和技术等层面对绍兴市的土壤和水体污染给出一系列的防治对策和建议。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内容:1、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绍兴市农村、“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饮用水源地周边、畜禽养殖场周边和重点工业聚集区周边等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结果显示41个农村土壤质量监测点中有5个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铅、汞,污染等级均为轻微污染。2015年“两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32~1.57之间,属清洁和轻度污染等级的基地各3个。汤浦水库、长诏水库和陈蔡水库三个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15个监测点位中有5个超标,主要污染物是铜、镉、镍和锌。按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3个水源地周边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汤浦水库0.48(清洁水平)、长诏水库1.03(轻度污染)、陈蔡水库1.65(轻度污染)。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15个监测点位中有2个点位镉浓度超标,均为轻微污染。柯桥印染集聚区、上虞化工集聚区和诸暨电镀集聚区这三个重点工业园区周边土壤18个监测点位中有3个轻微超标,主要超标污染物是镉、镍、砷、汞、锌和铜。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柯桥印染集聚区0.29(属清洁水平)、上虞化工集聚区0.64、诸暨电镀集聚区0.74。2、对绍兴市“十二五”期间废水及化学需氧量、氨氮、汞、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和石油类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现状进行监测,发现上述污染物的单独排放量和排放总量均较“十一五”期间有明显的降低。“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对高污染的印染行业进行了重点整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水环境质量较整治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十二五”期间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优良,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期间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优良,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35个监测点位中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的有9个。其中Ⅳ类水质标准6个,污染因子为氟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V类水质标准1个,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劣V类水质标准2个,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3、针对绍兴市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利用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合成磁性富啡酸(Fe3O4/FA)复合材料,借助宏观批实验手段探讨在接触时间、pH、离子强度、吸附剂浓度、共存离子和温度等一系列环境化学条件下这一功能化材料对重金属离子Ni(Ⅱ)、Pb(Ⅱ)以及氮、磷和碱性兰3染料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Fe304/FA对上述污染物具有快速的去除动力学、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内层络合作用是Ni(Ⅱ)和Pb(Ⅱ)的主要去除机制,而静电作用则是氮、磷和碱性兰3染料的潜在去除机理。考虑到其合成简便、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势,Fe3O4/FA复合材料有望在未来用于对绍兴市污染水体进行廉价高效的净化处理。4、基于绍兴市当前所面临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问题,从经济、法律、行政、人才和技术等层面给出一系列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1)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环保型产业;2)引导和推进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改造技术和技术升级,在现有行业中提出减排措施和削减量考核,强化企业的治污减排能力;3)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落实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机制,保障土壤环境安全;4)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质量;5)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因地制宜推广污染治理模式,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整体面貌;6)提高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水平,构建环保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推动环保人才事业全面发展;7)完善和改进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污染的执法惩罚力度;8)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执法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