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尤其是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最终消费率下降到了48.6%,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最终消费率的最低水平。为了应对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尤其是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从危机爆发到现在两年的时间里,各项政策都显示出了之前所预期的效果,各项指标都反映出经济已经回暖,但反思危机传递到我国的原因,以及我们在危机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的经济改革与体制改革步调不一致,经济腾飞的同时没有进行体制的相应调整,社会保障不足,消费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产生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导致居民收入不平等,未来收入不确定,并且由于医疗、教育、买房等压力的存在,使得居民对于未来消费水平的预期过高,从而形成了当前储蓄过高、消费不足的现象。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在于:第一,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将我国居民分为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进而分析低收入者是否比高收入者更加风险厌恶;第二,用风险规避系数来度量我国居民的不安全感程度,进而对我国居民的风险规避系数进行估算,以此来表示我国居民的不安全感程度;第三,利用风险规避系数来分析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以此来解释我国当前消费不足的现象。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动机,文章的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具体介绍了预防性储蓄理论,该理论为本文的写作基础,除了理论本身,这一部分还对该理论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做了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该部分分为三节,分别介绍三个模型。第一个模型证明了风险规避程度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呈反相关关系;第二个模型推导出了风险规避系数与居民消费的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风险规避系数与居民的消费变化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第三个模型是基于希克斯的IS-LM模型构造的,模型中引入了储蓄对不安全感的反应系数和居民不安全感对失业率的反应系数,通过这两个系数以及其他变量可以从理论上推到出风险规避系数的表达式。这三个模型也正式本文三个写作目的的理论框架;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本文在该部分估算出了我国居民的风险规避系数,进一步分析它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估算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并对计量结果进行分析说明。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有:通过估算,发现显示数据和理论结论正好吻合,风险规避程度与收入水平呈反相关关系、与消费变化率呈正相关关系;我国东部地区居民的风险规避程度虽然不强,但是储蓄却很高,而西部地区居民风险规避程度较强,但是储蓄却不是很高,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储蓄占有结构不平衡;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消费不足现象。针对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下建议: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社会包括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切实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个人特别是高收入群体所得税征收效率,以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不均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