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发掘玉米优良种质资源、改良其耐旱性、培育和推广耐旱品种是减轻干旱危害的有效途径。对玉米种质资源耐旱性进行评价、认知耐旱性遗传规律、探索玉米种质耐旱性改良方法、培育耐旱品种,对促进我国玉米耐旱育种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α-lattice设计,在灌溉与干旱胁迫两种环境下对196份玉米自交系行耐旱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并将鉴定出的耐旱性较强和耐旱性较弱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索玉米耐旱遗传规律;对6个以昌7-2为遗传背景的高代回交导入系耐旱性改良效果进行评价;为玉米耐旱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参考。结果如下:1、通过对灌溉条件下我国常用的196份玉米自交系各主要农艺性状(出苗天数、散粉天数、吐丝天数、ASI、株高、穗位高、雄穗长、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等)进行鉴定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穗部性状>植株性状>生育期性状。2、将株高、穗位高、雄穗长、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和单株产量等9个性状确定耐旱指标和进行耐旱性评价。3次重复试验结果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和穗粗等穗部性状的耐旱性与单株产量耐旱性显著相关。经耐旱性鉴定和评价,结果将196份自交系划分为耐旱性较强、耐旱性中等和耐旱性较弱3类,其中888-9、H152、掖52106、吉4112、1029、BиP44、四387、K14、莫群17、种苗28和早49等35个耐旱性较强的自交系能直接用于育种实践或下一步研究。3、对ASI差与自交系耐旱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次重复试验中ASI差与自交系耐旱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它们的关系式分别为Y=0.97286-0.04374X(R2=0.8365, F=951.40**)、Y=0.82975-0.03272X(R2=0.6435,F=348.36**)和Y=0.90369-0.04033X(R2=0.8596,F=1144.89**),其中Y代表综合耐旱系数,X代表ASI差值。4、利用70对SSR标记,在35份耐旱性较强和27份耐旱性较弱的自交系中共检测出24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平均检测到3.49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平均为0.58。利用UPGMA、主坐标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62份自交系聚为6类,每类中都存在耐旱性较强和耐旱性较弱的材料,这对耐旱性改良和种质创新以及优良自交系的选育等都具有很重要意义。5、对高代回交导入系耐旱性研究发现,高代回交法能有效地改良耐旱性较弱的自交系,但不同供体对遗传背景的各性状改良效果不同,且与特定的组合有关。本研究中515×昌7-2,双105×昌7-2和502×昌7-2等组合的改良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