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艺术理想的契合——王流秋的绘画艺术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tc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王流秋的一生,从泰国的艺术奠基到1942年进入鲁艺学习,最后至2005年的作品《湖滨》。历经了中国战乱、祖国统一、内部革命和改革开放后到现代,在中国变化最剧烈的年代里,享年94岁的他几乎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转变;这在他的艺术作品里同样存在着痕迹,军队打仗中的现实主义,牢狱和群众同甘共苦中的沉静写意,身居高位时的人文追求中的意象表现;以一种整体的嵌入性的方式进行着时代精神的艺术转化。在王流秋的绘画艺术中,不仅可以从中体会艺术精神和当时的群众精神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能深刻认识王流秋引导时代精神的绘画理念。  王流秋的艺术探索对后续艺术发展在时代元素的运用上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主要表现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内统一前的战争时期,艺术理想契合于群众的革命精神,反映了战争年代百姓生活的真实状态;王流秋随军亲临过战场前线,通过快速勾勒的素描稿件,之后创作过《转移》、《黎明》等场景真实再现的战争题材油画。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祖国统一并国内社会正在革新的时候;他身临底层与群众交融,不同于外界的高扬个别英雄的现实主义倾向,他饱含写意韵味的艺术中融合着群众潜意识下对个性解放的自由的渴望;被打破革命身份,身为真正人民的一员,从群众角度思考并孕育出了契合且引领当下时代意志的绘画艺术精神。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王流秋的艺术质感在“民族化”上的成熟表现;在他近乎60岁的阶段,经过上一时期长时间的在民间的摸索沉淀,他形成了独特的写意表现的绘画风格,契合于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民族文化宣扬的群众的艺术审美要求。在王流秋的绘画转变中学习认识正确的艺术方向,借鉴并加以思考出属于自己的绘画美感。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主要通过对鄂温克族服饰中的服饰配件进行研究并总结其主要的造型、面料、工艺、色彩、纹饰等方面特点,进行创新性现代服装设计的实践研究。  通过对鄂温克族文化背景的
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艰难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教育实现中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行了打破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改革。19世纪末进入中
分析了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桥梁受力状态,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原则,计算并讨论板开裂与预应力状态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如果预应力≥87%设计预应力,梁就满足全预应力构
当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意识的变更、对生活质量的需求等等,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到今天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速冻预包装面米类食品的消费量也有了同步增长。为了解和评估虹口区超市敞开式冷柜速冻预包装面米类食品的卫生状况,我们于2008年7月22、23日对
期刊
通过对70号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RTFOT老化后进行BBR试验来评价沥青的低温性能,并对在同一矿料级配和确定最佳油石比及纤维用量的条件下形成的两种SMA-13沥青混合料进行低温
上海摄影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的摄影事业可以说是中国摄影事业的发祥地之一。但是,国内对中国摄影历史情况的系统研究并不是很多,论著也很少,同时,国际摄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