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水资源总量不足和空间分布不均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影响区域农业种植制度,乃至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又是重要的受水区,为了更有效发挥调水工程的功能和效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水资源在种植制度中有效利用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沿线水资源对农业复种指数、作物布局和种植效益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以单位面积农业灌溉水量、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作为影响因子,建立了复种指数的投入产出生产函数,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对江苏段复种指数的影响。并以1996年为基准年,2009年为规划水平年,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沿线水资源对复种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997—2002年水资源对复种指数的贡献度逐渐增大,平均增长10%以上。其中贡献度增加较快的是邳州和沛县,平均增加了26%、28%。2009年以后,随着节水灌溉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的逐步完善等,水资源对复种指数的贡献度逐渐减小,最终趋向于平衡。2.基于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以水资源为主要约束条件,经济效益最大为主要目标,分析调水工程运行后种植结构的变化方向以及种植效益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09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沿线大部分地区经济效益较高、地区优势明显的作物,如水稻、蔬菜等播种面积将平均提高6%以上;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播种面积平均减少8%;地区优势不明显的棉花、薯类等作物将基本保持不变。预计调水工程运行后,2009年各地区的农业产值均比2005年提高10%以上。3.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运用了Delphi法、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多层次种植制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8个市(县)农业种植制度调整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相比1996年来看,2009年各研究区种植制度社会效益发展较为稳定;研究区经济效益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增长都在100%以上,其中邳州、沛县地区经济效益增长速度最高,达到近150%的水平;研究区生态效益增长约20%左右;2009年各研究区种植制度综合效益发展趋势稳定,比1996年提高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