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一直面临着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的问题,限制了PCI的临床疗效。血管内皮损伤诱发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迁移,随之引起的内膜增厚被认为是PCI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N-n-butyl Haloperidol Iodide,F2)是本实验室合成的一种新型的氟哌啶醇衍生物,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球囊损伤兔颈总动脉建立血管再狭窄模型,动态观察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壁各成份结构的变化,检测新生内膜以及中膜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的凋亡,观察F2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实验性动脉再狭窄的防治作用,为其进一步研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及药理学证据。 目的: 研究F2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1.建立新西兰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于术后3d,4d,14d,取损伤区域的血管段制成石蜡标本。 2.颈总动脉段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动脉壁的病理变化,应用Image-ProPlus图像软件测定内膜及中膜的厚度,新生内膜及中膜面积。 3.颈总动脉段常规病理切片,维多利亚蓝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动脉各层的情况。 4.免疫组化法检测新西兰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动脉中PCNA的表达水平。 5.免疫组化法测定新西兰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动脉中SMα-actin的表达水平。 6.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动脉中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 1.血管的形态观察:假手术组内膜仅由一层单层的内皮细胞构成,内弹力膜和外弹力膜结构清晰,中膜平滑肌细胞核成梭形,排列整齐,未见向管腔迁移。球囊损伤后内皮剥脱,损伤后3d血管管腔内表面即可见增殖的VSMCs,内弹力层被拉伸,损伤后7d新生内膜形成,并逐渐增厚,损伤后14d新生内膜的厚度达到最大(P<0.01)。 2.血管壁各层厚度和面积的测定:新生内膜的厚度于损伤7d后开始增大,至损伤后14d,内膜的厚度达到最大(P<0.01)。中膜的厚度于损伤后3-14d没有显著的变化。新生内膜的面积于损伤后7d开始增大,至损伤后14d,内膜的面积达到最大(P<0.01),F2剂量依赖的降低上述指标。 3.球囊损伤后血管壁中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正常血管中膜的VSMCs以及内皮细胞PCNA的表达呈阴性,球囊损伤后3d,中膜部分平滑肌细胞出现PCNA阳性表达,球囊损伤后7d,新生内膜可见PCNA阳性表达,于损伤后14d达到最高阳性率,F2剂量依赖的降低动脉壁中PCNA(P<0.01)的表达。 4.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中SMα-actin蛋白的表达情况:假手术组血管中膜VSMCs胞浆中SMα-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表达,内皮细胞SMα-actin为阴性表达,损伤后3d中膜部分平滑肌细胞SMα-actin为阴性表达,损伤7d内膜和中膜SMα-actin阴性表达的VSMCs数目增多,至损伤14d内膜和中膜SMα-actin阴性表达VSMCs数目达到最大值,F2抑制损伤后VSMCs表型的转变。 5.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中细胞凋亡的情况:假手术组血管中膜几乎未见凋亡的细胞,损伤后3d-14d新生内膜和中膜可见细胞的凋亡,F2促进球囊损伤后细胞的凋亡。 结论: 内膜增殖是血管再狭窄的重要病理机制,球囊损伤新西兰兔颈总动脉,内膜剥脱,VSMCs表型发生变化、迁移、增殖以及凋亡不足导致内膜的过度增殖和管腔狭窄,F2能够抑制VSMCs的表型的改变,抑制VSMCs的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内膜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