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呈现出与经济指标关联性下降的趋势,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冲击,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宜充当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争论日益激烈。本文认为准确的定义和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其充当货币政策有效中介目标的前提条件。货币总量的度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简单加总法和加权汇总法。简单加总法不考虑资产之间的“货币性”差异,对各类货币资产进行直接加总得出货币总量。也就是说,简单加总货币总量将其构成项目视为能够在机会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完全替代的资产。然而,现实生活中,经济主体基于货币职能差异持有不同的货币资产组合,现金、活期储蓄、定期存款等资产并不能完全替代。显然,货币总量的简单求和方法是具有理论局限性的。加权货币总量是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或是“货币性”差异对金融资产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出的货币总量,它很好的规避了简单加总货币总量的理论不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Bamett提出的Divisia货币指数是一种极具理论和实践优势的加权货币总量。根据Divisia货币指数理论,货币资产是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不同流动性服务的耐用消费品,我们可以根据每种资产提供的货币性服务占全部资产提供的货币性服务总量的份额来确定每种资产的权重系数。Divisia货币指数理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外取得一定的应用效果。本文根据Divisia货币指数理论尝试编制了我国1993年第1季度到2013年第4季度的Divisia货币指数。根据编制结果,结合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多元回归等计量方法,本文创新性地从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指标与经济产出及价格水平的相关关系和货币指标的可控性对Divisia货币总量和简单加总货币总量进行了全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Divisia货币总量不仅与经济产出和物价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其短期和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均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建议,我国货币当局应致力于货币度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着力加强Divisia货币指数的研究力度,准确测算中国的Divisia货币指数,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纳入我国货币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