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模型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或)人为活动引发的,改变局部或区域地质环境,并可能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作用现象。但也有一些专家明确指出:只有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才能成为地质灾害,而发生在没有人居住和没有工程活动的地方、并且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的,只能称为外动力地质现象。本论文认同后者的观点。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并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从而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与实际情况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能够为所研究区域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当前,关于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模型已经出现并且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主要的易发性分区模型有信息量法模型、综合危险性指数模型、概率指数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法、逻辑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这些模型中有些是完全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而有些模型只是将易发性分区作为模型的一个中间过程。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可否认这些模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些模型也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灾害点面积密度模型是本论文提出的新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模型,该模型充分汲取了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改进和创新,使得该模型不仅能够适应不同来源的灾害数据,提高了模型的适应性,并且模型操作较为简单,区划精度也能满足需求。在构建灾害点面积密度模型前,需先明确灾害点面积密度指数的概念,本论文便是通过计算不同影响因素的灾害点面积密度指数,如坡度的面积密度指数、河流的面积密度指数等,然后将这些面积密度指数值进行综合,得到每个单元格的灾害点综合面积密度指数值,最终的区划结果也便是根据这个灾害点综合面积密度指数值进行确定的。在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灾害点面积密度指数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平台为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在该平台上,利用GIS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等分析方法,达到计算灾害点面积密度指数的目的。GIS技术是构建灾害点面积密度模型的基础和关键。   利用灾害点面积密度模型,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非易发区4个大区共9个亚区。结合具体的地质、地理情况,本论文也分别对这些区域进行分区评价,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由于当前灾害和灾变概念的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了应该将那些没有人类居住但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划分为哪个区域的问题,灾害点面积密度模型虽然能够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得到不同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但同时这个问题也为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野生鸟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在野生鸟类的南北大迁徙中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2005年青海湖爆发大规模感染禽流感的疫情,候鸟死亡数量较大,引发人们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党性锻炼,首先必须搞清党性原则与商品交换原则的关系。我认为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坚持党性。这是因为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党
植被的生物物理参数和生物化学参数控制着植被的许多生物、物理过程,如呼吸、蒸腾、碳循环和降水截获等,因此植被参数成为了许多气候和生态学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遥感技术凭
玉米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传统的玉米种植法是采用一穴多粒的方式,在一个穴里播种二到三粒种子,根据种子的出苗情况再通过间苗保留一株。近年来随着种子价格的提高,劳动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和原因,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土壤是LUCC研究的核心要素,是LUCC引起的主
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而人口是其核心问题。人口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数据,长期以来一直以行政区划界线作标准对人口信息指标进行统计,然而在实
面对新媒体冲击,党报如何应对是一个现实问题。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党报新闻工作10多年的经历,融入对新媒体的观察与思考,提出党报在转型中应积极应对,扬长避短,打造核心竞争力
抓点带面,用典型指导工作,是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领导艺术和工作经验,也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注重树立先进典型,曾为完成党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