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不再是口号,逐步成为从上至下的一个共同发展理念。作为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应对,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承诺。碳排放减排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考虑宏观政策性因素还需要关注结构性减排作用。结构性减排不仅仅是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去高碳产业化,还需要考虑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即对于中国的结构性减排而言需要考虑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等富有区域特征的因素影响。通过理清区域、产业等相关概念,本文明确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概念并说明了研究的出发点。承认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以及产业资源区域间会发生转移,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之一;分析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特点将有助于正确的看待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另一出发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变动对全国及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结构性减排的理论及现实依据试图从结构性减排的角度就如何协调区域产业转移、改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低碳经济概念。结合已有文献对低碳经济的说明,本文将低碳经济理解为一种发展模式,其本质是在严格控制碳排放、经济促进碳吸收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辨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产业因素对中国碳排放特征的影响。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隧道效应现象,考察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碳排放影响并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和评论。其次,计算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及各区域省市的碳排放量,并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整体及区域的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碳排放量的核算及分析,中国的碳排放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无论是碳排放总量还是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东部和西部的碳排放波动幅度大于全国平均的波动幅度。且由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是主导全国整体碳排放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碳排放的增长主要和经济总量规模、区域经济区位、区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有关。在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中,经济总量规模、区域经济区位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这三个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在整体上是正向作用,即当这三个因素值增加时会刺激碳排放量增加,是碳排放量增加变动的主要原因;而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和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对于碳排放增加而言是有抑制作用的即存在反向作用,该因素的调整(变小)会使得碳排放增加速度减缓。再次,基于Kaya恒等式LMDI技术分解得到的碳排放增长因素,本文重点考察了产业类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趋势。利用与产业布局相关联的区域经济区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因素的交叉影响,通过对比分析1995-2014期间以及将此期间分为的四个子观察期间的数值,本文讨论高碳产业转移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变动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产业布局因素与产业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有较明显的差异,从观察期分阶段的数据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增长大部分时期是呈现抑制的作用,而产业布局则表现出对碳排放增长的正向作用;区域产业调整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高碳产业转移存在自东向西的转移趋势,区域内也存在一定的产业转移,如东部的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省市的高碳产业外移。为了明晰此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对碳排放量增长的影响趋势,本文基于β收敛理论对这两因素的碳排放增长影响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因素就长期而言是具有对碳排放增长抑制作用的,反映为其对碳排放增长驱动影响的系数减小趋势,说明结构性减排从这两种因素着手将会有利于达成减排目标。第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本文构建了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程模型以及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时间趋势差分方程模型,并对相关方程进行了数据检验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EKC方程模型还是EKC时间趋势差分方程模型,产业结构(SK)、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强度(SI)以及能源消费结构(EI)都显著性通过检验,说明这三个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影响,表明当这三个因素优化(减小)时能显著降低人均碳排放量水平。产业布局(TL)、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交互因素(TL*lnSK)、技术进步(lnIP)以及环境规制强度(lnCIP)的系数则差强人意。lnIP系数的不显著,表明了技术进步的复杂性,即技术进步可以提升燃烧效率但同时也会刺激能源消费。对于TL系数的解释是对于产业布局政府更关注其经济产出效应而忽略了环境相关问题,因此导致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变量都相对不显著。TL*lnSK以及lnCIP系数不显著说明就碳排放增长变动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变动与碳排放增长变动的关联。第五,结合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隧道效应现象的概念说明,本文对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变动的结构性减排效应进行了讨论。认为:东部整体的碳排放表现优于其他区域,是正的隧道效应体现;中部和西部则表现不佳,产业转移特别是高碳工业的区域转移对中西部的碳排放影响甚大,是的中西部区域表现出负的隧道效应情形。本文认为结构性减排不仅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还要关注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产业布局碳排放增长变动影响,进而提出了基于区域间产业转移控制、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和整体产业布局碳排放优化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就研究结论包括政策建议、创新点进行了总结,结合研究不足就技术溢出、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的政策建议围绕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就结构性减排效应展开叙述。认为:应科学评估产业布局的环境影响,在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寻求平衡;应摆脱区域经济增长对高碳工业产出的依赖,对低碳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产业予以发展优先和政策扶持,形成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形成有效的促进环境节能技术跨域交易和应用机制,改善全国及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制定区域的环境规制政策,因地制宜的制定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发展策略;作为协调区域碳排放的具体措施,在全国有必要建立和健全跨区域的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碳生产与碳消费之间的区域合作补偿机制,保障全国及区域碳排放减排目标公平实现。围绕产业因素的碳排放影响以及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结构性减排效应,本文的创新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利用区域区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因素的碳排放增长交叉影响组合,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的碳排放影响,进而分析高碳产业的转移方向和趋势,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借鉴β收敛理论考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长影响的变动趋势,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通过比对全国及区域的EKC曲线、EKC时间趋势差分方程曲线的差异以及利用条件β收敛模型,本文对中国的隧道效应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