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环境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已日益为学者所认同。文章结合国内外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研究进展,在系统归纳和总结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等基本概念出发,对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据此构建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单元、1992-2008年为时段,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借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与极化、差异演变的结构、综合差异和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出优化区域人文环境的对策。文章从资源、区位、交通等传统因素以外的人文环境视角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独到的意义和价值。全文共分10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以及数据来源等。第二章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析。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已有研究的不足。第三章总结了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了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相关概念、要素、特征、功能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介绍了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衡量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指标体系,进而对就业指标与人文环境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显示所选指标与人文环境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然后分析了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测度方法,最后确定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的时间序列和地域单元。第五章对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进行了极化分析。1992至2008年间,区域人文环境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具体差异变化的幅度和趋势有所不同,即在1992-1998年间为下降趋势,1998-2004年间为上升趋势,2004-2008年间,又为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在采取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以后,特别是实行统筹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逐渐缩小。第六章对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演变和其构成要素的结构有着紧密关系。在就业结构方面,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与非公有就业的份额和不平衡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区域人文环境差异主要由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引起的,并且集中效应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结构效应,综合效应引起的作用非常小。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在空间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区间差异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小,东北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不大。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的区域人文环境差异逐步收敛趋同,但各地区的区域人文环境对收敛和发散的贡献有所不同,主要有四种类型:向上发散、向下发散、向上收敛、向下收敛。第七章是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综合评价。我国区域人文环境的综合水平不平衡,存在自东部向中西部逐渐递减的区域差异特征。可划分为4种类型: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和欠发达型。其中东部地区类型复杂,既有发达型,也有较发达型和发展型,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广大西部地区则以欠发达型为主。第八章探讨了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发展基础差异、思想价值观念差异、区域发展政策差异、市场法治水平程度差异、文化教育理念差异、科技创新环境差异、社会服务意识差异等。第九章提出了优化区域人文环境的对策。在区域人文环境优化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其具有创新与示范、协调与整合的作用,把握区域性与独立性、综合性与交叉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达到健康有序、综合协调、公平高效的优化目标,遵循区域综合原则、动态协调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区域人文环境优化,包括更新思想价值观念、调整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市场法治建设、增加文化教育投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编制人文环境规划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十章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及可能的创新点,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对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据此尝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人文环境差异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2)借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系数,定量分析近十几年来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与极化的总体水平和变化特征,探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