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在小说集《台北人》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描写外省人的命运遭际、身世沉浮。本文对于外省人意识的探讨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隐秘的线索,以此为切入点,去分析这些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内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论文从作家创作的时空背景、生平阅历、情感体验、文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着手分析,探讨和研究白先勇小说中的外省人意识。论文前言对于白先勇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梳理,阐明了研究白先勇小说中的外省人意识的意义和目的。正文部分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即“外省人意识”初探,“外省人意识”的表现,“外省人”身份认同的焦虑。第一部分:“外省人意识”的概说。从时代背景出发,聚焦于挣扎在历史与政治夹缝中的“边缘人群”——“外省人”,着重解析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外省人意识,并探讨这种意识对于台湾文学在创作上产生的影响。通过白先勇的独特经历和生活背景的探索,集中体现“外省人”失根漂泊的无奈与悲凉。第二部分:生活在别处——《台北人》外省人意识的表现。首先通过作品中具体的外省人形象的分析,展现他们的今非昔比(《梁父吟》里的王孟养、翁朴园、仲默,《思旧赋》、《国葬》里的李浩然);灵与肉的迷失(《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王雄和《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其次,乡愁和漂泊作为外省人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得到了深刻的挖掘。第三部分:身份认同的焦虑——外省人意识的核心。这部分结合现实,解读外省人意识对于当下台湾社会的影响。首先,是对他们的大陆情结和大陆意识的解析,从《台北人》着手分析“外省人”是怎样回溯那段历史,台湾作家因历史的变故,人生的曲折而满腔悲情,在作品中也不自觉地回应了忧时伤国的传统。其次,联系当下台湾社会的族群矛盾,省籍的冲突,外省人的矛盾与挣扎,解析新一代外省人关于身份认同的焦灼心态。漂泊者的后代,对于父辈们身份认同的执着追寻已经发生变化,在寻求对个体身份认同思考的同时,更关注于群体政治身份的归属。结语部分从整个文学视野的大环境出发,探讨以白先勇为代表的一代外省人作家怎样从文学中,抒发边缘漂泊之苦,探讨自己个体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