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性的健康问题,乙肝病毒特性及宿主免疫机制紊乱等因素导致HBV感染慢性化,乙型肝炎慢性迁延而最终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全球约有100万人每年死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HBV感染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以及感染后疾病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和病毒基因型的差异。我国最常见的是基因型B和C。不同的HBV基因型所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发病率也不同。流行病调查显示,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较高,HBV活动性复制的持续时间较长,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较晚,抗病毒疗效较差,是肝细胞肝癌与肝硬化发展的高危因素之一。山西地区是我国HBV感染的高发区,基因C型为其主要基因型,因此确定合理的CHB的治疗方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医学中属于“胁痛”、“黄疸”、“肝着”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在CHB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中辨证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是论治的基础。而相同的疾病,可由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所在地区以及患者的体质、季节等因素,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肝纤维化等综合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且由于各地地域及优势基因型的差异,辨证标准至今尚未统一,疗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及辨证规律缺乏规范化研究,不利于指导临床。考虑到山西地区气候、地域及宿主因素等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借鉴中医证候量表和多元统计方法,以大样本的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相应的证素,应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明确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同时借助双脱氧核酸法检测山西地区HBV基因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优化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收集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症状,建立临床流调问卷条目池,咨询相关专家并根据相关标准,确定所需调查的中医症状条目池以及相应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最终形成中医证侯临床调查问卷表。按统一问卷表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证候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点。同时,应用双脱氧核酸法检测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优势基因型,以及HBV基因型与所得出的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对所收集到的420例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归纳为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及肝血瘀阻型五种证型。2经双脱氧核酸法分析山西地区HBV基因型,结果提示山西地区以C型为优势基因型。其次为B/C和B型。进一步分析显示,基因C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和肝胆湿热型为主,不同中医证型的舌象、苔质及脉象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医证型与肝炎分型关系密切。3把基因C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轻、中、重度分为三组,结果显示不同的中医证型在肝炎分型中的分布不同。轻度主要见于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主要见于肝肾阴虚型和肝血瘀阻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在各个阶段均有分布,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比例有逐渐递减的趋向;肝血瘀阻型主要见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轻度也有小比例的涉及;肝肾阴虚型则仅见于中、重度,未见于轻度。4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中医证型间HBV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5基因C型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与中医证型有明显相关性,其中肝血瘀阻型患者肝组织损伤最为严重。结论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基因C型为主要优势,中医证候类型有无证可辨、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及肝血瘀阻型五种,其中以肝郁脾虚和肝胆湿热型为主,肝血瘀阻型次之。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炎分度、肝组织病理关系密切,与HBVDNA数值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