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东北振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和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并就“亚核心”发展规律、实现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检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规律总结的有效性,论文以国内外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发展为例证,从实证角度检验了这一发展规律,并结合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县域经济的概述。在此部分中,研究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行政区划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边缘性、政策性和有限性三个方面。边缘性是指县域是所在大经济区域的边缘地区,受极化地区影响;政策性是指县域经济是在县级政府调控下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首先需要由政府引导;有限性是指县域所在的大经济区域之内,拥有有限的资源,受资源禀赋的影响。县域经济的本质是在县行政区划下、有限资源条件下、在政策主导下的边缘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选择。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经济总量的重要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联结城乡、沟通条块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是理论综述。在此部分中,论文对国内外已有的有关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这其中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弗里德曼和赫希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波特的区域竞争力理论。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理论核心部分。在此部分,论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相关概念,探讨了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前提,提出了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即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就是在核心区外围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建立次级核心,通过极化作用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通常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特定农产品产业化的实现;二是通过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县域经济“亚核心”的作用有三:其一,抑制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失;其二,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其三,支持城市经济更好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本部分对国内外县域经济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以此来验证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规律。在此部分,主要介绍了山东寿光、日本“一村一品”的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江苏昆山、辽宁瓦房店的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模式;浙江义乌的县域经济商品化服务经济模式、广西阳朔的旅游服务经济模式,并得出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规律是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五部分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本部分通过对比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GDP状况、财政收入、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县域经济竞争力状况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利用内外部对比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得出东北地区县域主要存在:经济资源占用比重高,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经济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经济实力弱,竞争力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等问题。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处于资源优势培育阶段、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阶段,还有些县(市)处于资源优势培育前阶段。论文的最后,结合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规律,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提出东北县域经济应该找寻特色资源,坚持特色经营;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发挥“亚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