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于田绿洲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盐渍土形成机制及发展规律,揭示了于田绿洲盐渍土盐分迁移规律。于田绿洲土壤水盐运移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文因素、成土母质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共同作用的影响,使得盐渍土壤形成条件的产生区域性的差异,导致于田绿洲内盐渍土具有不同的盐分特征,并显示迥异的水盐迁移规律。我们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实地取样、亲手实验室操作,并且在实验室群体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应用了统计特征值法、趋势面等方法,进行了回归类型的选择和趋势预测。揭示了于田绿洲土壤盐分特征状况和土壤成盐的驱动因子,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良措施,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供了一定的工作依据。本文的结论如下:(1)我们在于田绿洲按照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取样。然后对它们进行表层土壤盐分现状分析。综合分析后我们将于田绿洲土壤类型分成五个等级分别为:轻度盐渍化区:主要分布绿洲内部,土地覆盖类型主体为农田。轻度盐渍化区:在绿洲边缘地区呈岛状零星分布,土地覆盖类型主要为低密草。中度盐渍化区:主要分布地域,比低密草要更贴近绿洲内部,土地覆盖类型主要为中密草;或分布于绿洲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常形成天然的湿地区域。重盐渍化区:在绿洲内部分布,分布比较分散,主要覆盖类型为高密草。盐土区:只有主要分布在农田的附近,是农用灌溉水的排泄区。盐碱度过强地域是寸草不生,有较厚的盐碱壳;有些区域伴生的有贴近地面的低矮芦苇。(2)于田绿洲内部,土壤积盐比较严重,盐分含量变化在垂直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聚盐型和混合型,还有少数的脱盐性存在。其中聚盐型主要分布的在盐碱地,和局部的高密草区,再者在湿地、中密草也有分布,它们的盐分在垂直剖面上显现类似漏斗状。混合型则分布于农田和低密草区域,盐分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中间盐度低,上下盐度高。(3)于田绿洲内部土壤盐分离子各要素的含量表现为Na+含量最大,其次是SO42-和CL-以及HCO3-,土壤盐分中Na+含量较大,说明土壤受到极严重钠的危害。各个离子的变异程度相差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研究区内微地形起伏、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灌溉制度以及耕作方式不同等因素。土壤特征值中土壤全盐与电导率、TDS、Cl-、K++Na+的相关性相当显著,与HCO3-、SO42-、CO32-、Mg2+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与pH有局部的相关。HCO3-和pH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土壤盐分的主组成离子为K++Na+、Cl-、SO42-、HCO3-。(4)于田绿洲当地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基本状况为:从3月开始由于融冻作用地下水位开始快速地回升,到4月中旬左右地下水位最浅;之后地下水开始下降,到7月更甚者到9月水位达到最深;之后水位又开始回升;这样常年往复变化。(5)于田绿洲土壤盐分主体表现为盐土,土壤的盐渍化生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分为3个时段,分别是融冻返盐期、干季积盐期和冬季盐分稳定期。融冻期的地下水位明显高于干季积盐期,这两个季节土壤的含盐量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土壤盐分的主组分在垂直方向上含量进行了重新分配。(6)于田绿洲属于极端干旱气候,当地的干旱指数相当大,并且常年干旱少雨,多大风沙尘天气,地势低洼,水资源极度紧缺,这些共同作用正在逐年不断加剧当地的盐渍化近况。(7)地下水的埋深、矿化度及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决定当地土壤的盐分特征值。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地下水埋深情况与土壤盐分含量成一定的反向关联;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与其相应的土壤盐分含量大小成一定函数关系的正相关。并且地下水的状况与土壤含盐量有着紧密的因果联系。